全媒体记者 尹义龙 通讯员 马友辉
清晨的阳光跃入窗棂,洒在冯程程手中的金葱布上。她凝神屏息,剪刀轻转,一片片龙鳞在布料上泛起细碎金光,恍若游龙欲出、乘风而起。这间1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是她剪纸40余年的天地——4.5米长的《龙凤袍》雍容华贵,蛇年主题的《如意》灵动鲜活,每一刀皆是时光的沉淀,亦是一位非遗传承人半生匠心的缩影。
![]()
冯程程在湘潭县非遗馆内开展创作。(记者 尹义龙 摄)
煤油灯下的传承: 三代人的剪刀情缘
“用了40多年剪刀,从没被戳破过手,你说奇不奇?”冯程程抚着手中的剪刀,眼中含笑。这份与剪刀的天生默契,始于她3岁多时的那个冬夜。
在外婆的煤油灯下,她蹲坐一旁,看那双布满裂纹的手如何将红纸化作比桃花更艳的福字。“毛毛,拿剪刀要沉腕,像捏着绣花针。”外婆的声音温暖如灯焰,在她心中种下剪纸的种子。奶奶则教她剪出“灵气”:“蛇是小龙,得剪出要飞的样子”“牡丹花瓣要层层叠叠,像能闻到香气”。
祖孙三代的剪刀声与家常话语,成了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手指磨红时,外婆用布条轻轻缠绕,笑言:“等你长大,定能剪出让人夸赞的花样。”这句朴素的期许,成了她剪纸路上最初的光。
从剪纸、绣花到制衣、书法,传统女红的全面浸润,为她日后剪纸艺术的多元表达奠定根基。“如今看来,每段经历都在滋养着我的创作。”她说道。
博采众长的修行:
走遍老巷求妙技
艺海无涯。成年后的冯程程背起剪刀,踏上寻访民间艺人的道路。
为学刘阿婆的锯齿纹,她连续三日蹲在院中观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归家后苦练不辍,手指磨泡、破皮,简单处理后继续执剪。为让龙鳞“跃然纸上”,她废掉20张红纸,练至鳞片在光下恍若游动才罢休。
她深入乡间汲取各地精华,又北上学习刻纸技艺,融汇南北之风。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北方刻纸的豪放洒脱,在她手中渐成一家之貌。2023年,云湖桥剪纸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她的作品,定格的是记忆,流传的是匠心。
人剪合一的境界:
以心神裁纸生花
“剪纸不靠眼,而靠心神。”40载功底,让冯程程进入“人剪合一”的境界。剪刀已成为她身体的延伸,心境的映照。
即便是同一题材,在不同时间与心境下创作,也各有神韵。她以“财神”为例:“看似相同,细观却各有千秋——这正是剪纸的魅力。”
她的题材从传统花鸟人物拓展至航天科技,剪刀始终追随时代脉搏。2024年底,她大胆选用金葱布制作《龙凤袍》,让剪纸从观赏走向穿戴。“要让传统活起来。”她跑遍十几家布店,最终选定一款“如披阳光”的金葱布。
设计过程更是精益求精:龙爪需刚劲如攫云,凤羽要柔软若拂水,龙鳞弧度反复修改5次。深夜对镜,满脸金屑如星,她笑称这是“匠人的星光”。
2025年元宵,她身着《龙凤袍》登台,流光溢彩间龙飞凤舞,掌声如潮。一位老艺人紧握她的手说:“程程,你把剪纸做活了。”这句话,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奖项。
剪刀走向世界:
非遗焕发新生机
冯程程的剪刀,剪出一条让非遗走向世界的道路。
2025年6月,她的《龙凤袍》在法国巴黎孔子学院展出,这件耗时月余的巨制令海外观众惊叹不已。她的新作《嫦娥奔月》即将赴缅甸参加“中缅双节·剪彩团圆”活动,以阳刻技法展现仙姿月色,传递团圆寓意。
同年5月,在温州非遗剪纸艺术展上,20国留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创作“喜”“财神”等主题作品。“文化传承就在指尖实践中完成。”她感慨道。
在她的家乡湘潭,传承之路同样扎实绵延。她在文化馆、高校、中小学开设公益课程,17名徒弟从7岁至54岁,覆盖全龄层次。2025年,她获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剪纸不是标本,是活着的文化。”她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如意》集蛇、金鱼、牡丹于一体,既有“年年有余”的吉祥,又有“花开富贵”的喜庆;教孩子剪“灵蛇”,改变他们对蛇的恐惧。社区教学中,老人重执剪刀感慨“如回童年”,这样的时刻总让她感动。
湘潭县文化馆的非遗体验馆内,冯程程仍俯首案前。她执剪的姿态与外婆当年如出一辙,桌上的牡丹在余晖中泛着柔光,宛若新生。
“我剪的不是纸,是对传统的深情。”暮色渐沉,剪刀划过岁月的脉络。40载春秋,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她从煤油灯下走向国际舞台,以指尖守护文化根脉,剪出永不褪色的春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