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人理解的长寿就是寿命长、活得久,而作为哲人的老子却在《道德经》中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的“死”,指的是肉体生命的终结,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而“不亡”,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思想、功德或影响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持续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被后人所记忆,影响着后世的社会生活,从而实现有限生命的形而上的突破。
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将传统意义上的长命百岁提升至精神永存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长寿,不是肉体存续时间的长度,而是生命价值的永恒性。三国王弼对此注解为“身没而道犹存”:真正的长寿,是身体虽然消失于世上,但他躯体所创造的“道”仍存在于这个世界。
如何“死而不亡”,那就让精神永留世上。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永恒的法则,一个人如果将自身契合于道,其思想和言行便成为道的体现,就能影响后世社会和众生,就能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实现了不朽和永生,也就是“长寿”。
《左传》则通过一段对话,阐述了长寿与不朽的含义: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左传》所阐述的“立德,立功,立言”被儒家称为“三不朽”,与老子“死而不亡者寿”有异曲同工之妙。屈原投江而亡,却留下《离骚》被千古传颂;始皇两千多年,现在的我们依然怀念他的功绩;老子早已仙逝,他的《道德经》至今仍被奉为不朽的经典。
古人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之说,也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王勃路过滕王阁,崔颢登上黄鹤楼,李白游览凤凰台,王羲之参加兰亭宴会,苏东坡与游人夜游赤壁,都留下了不朽名篇,跨越千年而让现在的我们产生共鸣。
孔子曾感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在河边发出“逝者如斯夫”的叹息。江河滚滚去,日夜不息,而孔子的思想也像这“不舍昼夜”的江河一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远及海外。
一个人,即便活的时间再长,也有死亡的那一天;不亡的,只能是他的品德,他的功业,他的思想和精神。每个时代都曾经出现无数富商巨贾,但真正让后世记得的又有几人?他的财富更是早已灰飞烟灭。而那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英烈人物,却被后世铭记至今。
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在于他为后世留下了什么。你所追求的,又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