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汪文忠 本报记者 章丽铃
黄山脚下,安徽省休宁县青山环抱,清澈的山水潺潺流淌,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泉水鱼。近年来,休宁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泉水养殖产业,使之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而这一产业发展的背后,一股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通过信贷与保险协同发力提供有力支持。
“贷”出泉水鱼产业蓬勃发展
“休宁金融监管支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与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制定《休宁县‘泉水鱼贷’实施方案》,创新针对泉水鱼产业的信贷产品,将养殖规模、水质条件等纳入授信评估指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担保门槛,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和优惠的利率政策,让养殖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休宁金融监管支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建斌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这一方案出台的目的在于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养殖户扩大生产、设备升级、鱼苗采购等环节的资金难题。
为促进方案落地,休宁金融监管支局主动搭建多方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机构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上门调研农户资金需求情况,并牵头组织银行机构与泉水鱼养殖农户、企业开展对接会,摸清养殖户鱼苗采购、鱼塘扩建、设备升级等环节需求,实现养殖资金需求与金融产品精准匹配。目前,全辖银行机构累计发放“泉水鱼贷”贷款1512万元,涉及贷款主体10家。
金融活水的持续注入,不仅激活了泉水鱼养殖的“一池春水”,更带动了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从养殖到农家乐民宿的全面升级催生出“养殖+休闲+民宿”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泉水鱼从“水里游”变成“全域活”。
养殖户们也借助信贷支持,告别了“小散弱”的传统模式。“有的扩建标准化鱼塘水循环净化系统,让泉水鱼在更优质环境中生长;有的用贷款购置冷链设备,解决了‘活运输难’问题,让泉水鱼能当天直达周边城市餐桌。”汪村镇汪村村支书吴利富说。
如今,休宁泉水鱼凭借肉质细嫩、无土腥味的特点,成为长三角地区餐饮市场的“抢手货”,养殖户户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
随着泉水鱼融合发展市场的打开,“渔家乐”借势而起。
在溪口镇板桥乡,农户们建起36家“渔家乐”,以泉水鱼“一鱼三吃”为特色,全乡营业民宿7家,其中樟前村“伴山徽舍”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餐厅可容纳180人,配备娱乐设施及20多个停车位,满足多元需求。
在汪村镇石屋坑村,素有传承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借助红色旅游与泉水鱼产业融合发展,村里新开设5家农家乐民宿,每家年收入达8万元。
保险为泉水鱼产业撑起“保护网”
泉水鱼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只打通资金脉络不够,还需要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险公司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大忙。”2025年6月,休宁县海阳镇杨村养殖户汪杰很揪心,因为高温加上病虫害,鱼塘里的许多鱼陆续死亡。
得知情况后,国元保险休宁支公司一方面通过现场查勘和定损,确定疫情发生的面积、死亡的数量,将6.2万元赔款打到养殖户账户上;另一方面协助专家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及时制止了疫病的扩散和加重,减少养殖户的损失。截至目前,该支公司累计承保养殖大户46户次,保险泉水鱼塘5000余口,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000万元。
除了推动保险机构与养殖户对接,休宁金融监管支局还指导辖内保险机构创新开发泉水鱼养殖保险,不仅涵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鱼塘受损、鱼群死亡等风险,还针对鱼病高发、市场价格波动等产业痛点,合理设置保险条款,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在保费分担方面,推动银保携手探索“保险+贷款”新模式,通过财政补贴、保险让利、养殖户适度自缴的方式,降低养殖户参保成本,提高参保积极性。
从一条鱼的养殖,到一个产业的崛起,再到一个乡村的振兴,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让休宁县的泉水鱼不仅“游”出了产值,更“游”活了乡村的烟火气与新希望。如今,全县21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投身泉水鱼产业,鱼池数量已经发展到6391口,养殖户达3600户,泉水鱼产业链产值5.8亿元,泉水鱼产业已经成为休宁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下一步,休宁金融监管支局将继续指导县域金融机构增强‘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并通过对银行保险机构金融服务的监督与评估,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投放、保险理赔及时到位,切实保障养殖户合法权益,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徐建斌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