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记错了。一直以来都觉得银川老城在城市发展中需要保留“老银川”的风韵,需要在城市更新中展现“老银川”的情怀和记忆。所以,在表达对银川的情感上,一直是以重现“老银川”的角度来阐述的。
直到昨天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才忽然惊觉,那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也该释怀了!
![]()
网友说:“银川如今城市人口将近三百万,可是‘老银川’还有多少?”
想想也是,所谓的“老银川”,构成一般是指银川的原住民和上个世纪为了支援大西北而来的“支宁人”们,他们加起来拢共加起来不到五十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银川”的远去,二代三代等外迁(比如上学、工作、返回原籍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这总量就更少了。而相比较之下,“新银川人”的体量却是成几何倍增。
“新银川人”看上的是银川的发展前途,想享受的是城市的“新”,喜欢的是时尚科技靓丽的都市生活。对于“老银川”风韵,他们是无感的。因为可能很多“新银川人”的老家都和“老银川”的感觉差不多,来到银川安居,还看一样的环境?那迁居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重现“老银川”风韵给谁看?
城市需要记忆,但需要的只是简单展示,满足很多人对于银川“原来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就可以了。深究复刻乃至重现,必要性不大!
于是可以看到,这些年银川老城在保留和利用现有古建上的操作和态度,都只是表面工程。比如,在十一假期的玉皇阁文体活动中展现的银川历史表演那样,热闹就行,有几个会需要像威记那样往深了解的?
还有如今的红花渠整修工程,也只是简单加固加深而已。谁会去想红花渠原来是“十丈宽”?
或许,城市记忆的传承本就不该执着于物理形态的复刻。当玉皇阁、鼓楼的灯光秀在夜空勾勒出历史纹样,当红花渠畔新栽的垂柳轻抚过年轻人自拍的镜头,这些新旧交融的瞬间,正在编织属于当代银川的集体记忆。
老银川人总爱指着老银川街巷老照片说"这里原来有家国营理发店",而新银川人则会兴奋地分享览山阅海之魅。
两种记忆如同黄河水与贺兰山,看似平行却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城市更新中那些刻意做旧的青砖黛瓦,可能远不如一碗地道的羊更能唤起共鸣——毕竟味觉比建筑更懂如何穿越时空。
杂碎
或许老城风韵真正的延续,不在于保留多少实体建筑,而在于能否将历史转化为可供当代人消费的文化符号。就像中山公园文昌阁下跳广场舞的大妈和玩滑板的少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银川的故事。
城市终究要向前走,但每个时代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记忆载体。当威记用文字讲“老银川”时,更多的新银川人正用短视频记录着大银川的四季流转。
这两种视角的交汇处,可能会生长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模样——既不必全盘复古,也无需彻底崭新,就像黄河金岸的落日,永远在古老与新鲜之间荡漾着粼粼波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所以,回不来的“老银川”,也是正常!因为,前一秒也都是记忆!或者也值得回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