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知青之声的最新推送!!!
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时光荏苒,当年浩浩荡荡奔赴山野乡间的知青们,如今还活着的也都已是白发苍苍。每当翻开泛黄的相册,看着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再对镜自照,总不免心生感慨——我们这一代人,真的老了。在这个特别的人生阶段,我想对每一位战友说: 知青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如今更应该关爱身体,善自珍重! 0 1
回望往昔,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背起行囊,远离城市的喧嚣,踏上了那片未知而广阔的土地。田间地头,我们挥汗如雨,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繁重的农活;夜深人静时,我们围坐在油灯下,分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
那时的我们,年轻、热血,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可岁月不饶人,当青春的容颜被时光刻上痕迹,当曾经矫健的身姿不再如往昔般轻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知青,这个承载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群体,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02
记得刚下乡那会儿,我们中的许多人,由于缺乏劳动经验,加上生活条件艰苦,不少人落下了病根。关节炎、腰椎病、胃病……这些在年轻时看似遥远的疾病,如今却成了不少知青的“老朋友”。每当夜深人静,或是天气变化时,这些病痛便如影随形,提醒着我们,岁月的车轮从未停歇,身体的保养已不容忽视。
我有一位老战友,名叫李明。当年,他是我们知青点里最活跃的一个,无论是插秧、收割还是修水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可多年的劳累让他的腰椎严重受损,如今行走都显得吃力。每次去看望他,看到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李明常说:“要是年轻时能多注意身体,现在也不至于这样。”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我的心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关爱身体、善自珍重的决心。
03
战友们,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我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时代的见证人。
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那段不可复制的历史。正因为知青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如今更应该关爱身体,善自珍重!
首先,要学会"服老"。这不是向岁月低头,而是对生命的尊重。该休息时要休息,该就医时要就医,别再硬撑。我给自己定了"三不原则":不逞强干重活,不熬夜赶工,不忽视小病小痛。
其次,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我现在每天六点起床,在小区慢走四十分钟;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定期体检,遵医嘱服药。虽然不能完全阻止衰老,但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再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这代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如今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书画摄影、与老友喝茶聊天、帮子女带带孙儿,都是很好的精神寄托。
最重要的是,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前几年,我们十几个老知青相约重回第二故乡,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看着当年栽下的白杨已参天,感慨万千。我们约定,每两年聚一次,不为别的,就为看看彼此是否安好。这种战友之间的情谊,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知青的岁月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那些一起奋斗、一起吃苦的日子,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底。如今,我们的人数越来越少,每一位老知青都是珍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更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就无所谓,也不要因为怕麻烦就忽视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享受晚年生活的基础。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不给子女添麻烦,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老战友们相聚,才能好好感受这个时代的美好。
知青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了,关爱身体、善自珍重,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也是对逝去战友的告慰。希望每一位老知青都能重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安享幸福晚年。
大家觉得我说的对不对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