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非遗部,大红的剪纸静静地贴在窗上,像一朵凝固、却又在无声燃烧的花。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给它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辉,那繁复的线条,那镂空的精巧,仿佛不是用剪刀裁出的,而是光阴自己一丝一缕织就的梦。我站在这深秋的渭河之南,非遗传承之地,看着曹静老师和她弟子们认真裁剪的样子,心里头那股暖流,却汹涌得几乎要溢出眼眶来。
这哪里只是一张纸呢?这分明是她们从岁月里、从生命里,一寸寸剥离出的魂魄。我仿佛能看见,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严冬,渭河平原上北风如刀,切割着裸露的大地。曹老师那间简朴的工作室里,想必也是寒气侵骨。她们那一双双或许早已不再细嫩的手,握着那冰凉的剪刀与刻刀,在红纸上或急或缓地游走,指尖冻得通红,或许还有些僵硬了吧?可她们的眼神,永远是灼热的,紧紧追随着刀尖的轨迹,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那一口气哈出去,在清冷的空气里凝成白雾,模糊了窗棂,却模糊不了心中那早已烂熟于心的图样。这剪刀裁开的,是凛冽的寒气;而这红纸承载的,却是她们心头最滚烫的挚爱。
酷暑的滋味,想来更是难熬。关中平原的盛夏,烈日如焚,蝉声嘶哑得要把空气都烤焦。人人都寻那荫凉处摇扇纳福,她们却偏要守在那一片粘腻的闷热里。额上的汗珠,一不小心便会滴落,晕染了那干净的红纸,留下一点遗憾的湿痕。于是她们得更小心,更专注,仿佛周遭的炎热都成了考验心志的熔炉。那一张张完成的剪纸,便像是从这熔炉里淬炼出的火凤凰,带着生命的热度,翩然降临人间。
我总在想,是怎样一种力量,支撑着她们耐住这般的寂寞与艰辛?是“非遗传承人”这个名号么?不,我想不是的。这名号太轻,承载不动那日复一日的天寒地冻与酷热难耐。那力量,该是源自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古老的东西。它藏在曹老师向弟子们一遍遍演示时,那柔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它藏在年轻弟子们初学乍练,被剪刀划破手指却依旧不肯放弃的倔强里。这是一种无言的托付,是手艺、是生命在寻找新的躯壳,是美的火种在渴望永不熄灭的传递。她们剪去的,是多余的纸屑;留下的,是文化的筋脉与骨血。
这薄薄的一张纸,它承载的,是一个地域欢欣的鼓点、哀婉的叹息,是庄稼人对于丰年的祈愿,是新婚夫妇关于白首的盟誓。它从民间的烟火里生长出来,最终又要回到这烟火中去,装点每一个朴素的窗棂,温暖每一颗寻常的心。曹静和她的弟子们,便是这美的酿造者与搬运工。她们用自己的“苦”,酿出了供给万千人的“甜”;她们忍耐着生理上的“酸”,守护着的是精神上的“辣”——那份对于技艺和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执着。
窗上的剪纸,依旧静默。但在我眼中,它早已活了过来。那蜿蜒的线条是流淌的渭河,那怒放的花朵是八百里秦川的魂魄。而我这份沉甸甸的感动,也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它化作了对那一双双巧手、一颗颗慧心的无限敬仰。这艺术,因了这背后的风霜雨雪,而愈发显得高贵;这人生,因了这不息的创造与传承,才真正拥有了对抗时间流逝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