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秋天,如今被一层不安笼罩。在秋田县的鹿角市,身穿防弹背心的自卫队员小心翼翼地设置着箱形陷阱,他们配备的不是枪支,而是防熊喷雾和捕兽网。不远处的果园里,熊群刚刚洗劫了即将收获的苹果,园主心痛地说:“我的心都碎了。”
这不是遥远的山村传说,而是正发生在日本城市边缘的现实。
1
熊灾肆虐,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5年的日本,迎来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熊之年”。不是卡通里的可爱小熊,而是真实、饥饿、焦躁、四处闯入人类世界的野熊。
到11月初,日本全国已发生超过百起熊袭击人事件,造成13人死亡、170多人受伤,几乎是往年的两倍。日本媒体甚至开始用一个新词来形容这场灾难——“熊灾”。
最惨烈的,当属秋田县。自春天以来,这个原本宁静的地方成了熊出没的“主战场”,已有50多人被咬伤或抓伤,至少4人不幸身亡。秋田县知事铃木健太不得不做出罕见决定——请求自卫队支援。
![]()
NHK
日本的自卫队,这支国家象征性的力量,如今被派去对付熊——而且还不能随意开枪,只能捕捉、驱离。
更让人不安的是,熊的活动范围早已突破了人们的想象。过去,它们多半在深山林地活动,可如今,城市、乡镇、景区,甚至东京近郊都成了它们的“觅食地”。
北海道的街头出现了熊,岐阜白川乡的公交站被熊光顾,札幌市甚至传出熊爬楼撬仓库偷米的离奇新闻。
![]()
NHK
日本环境省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熊出没”事件就高达两万零七百多起,是过去五年来的最高值。其中,三分之二的袭击发生在街道、农地等住宅集中区域,七成的熊在人类居住地边缘被发现。换句话说,人与熊之间那条原本清晰的“界线”,如今已彻底模糊。
这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故事。北海道的一个牧场,最近就经历了一场恐怖袭击。视频里,一头黑熊怒吼着冲向一辆汽车,猛地用爪子拍打引擎盖,巨响在空地上回荡。车子倒退、司机惊魂未定,车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爪痕。牧场方后来发出声明,庆幸员工平安无事,但提醒附近居民“务必格外小心”。
![]()
![]()
The Sun
类似的悲剧接连发生。福岛一名五十多岁男子在路边遭遇熊袭,头部重伤;同一社区,一位八旬老人也未能幸免。
许多秋田县村民说,如今夜里听到外头有动静,都不敢开灯。有人在田间设置了电网、安装警报,还有人准备了防熊喷雾。地方政府甚至发布了“熊出没地图”,标注高风险地区,提醒居民和游客绕行。
![]()
RTE
但即便如此,熊的数量依然在增加。于是,自卫队、猎人、环保部门不得不联手——他们带着防护盾、防熊剂、网笼、陷阱,日夜在林边巡逻。可哪怕捕到一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毕竟,真正让熊“下山”的,是气候与生态的变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2
人与熊的正面交锋
面对史无前例的“熊灾”,日本社会正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救行动。2025年11月,日本政府出手,派遣自卫队前往熊灾最严重的地区支援。这些自卫队员并未携带枪械,而是装备了护目镜、防弹背心、木枪、驱熊喷雾以及能发射高强度聚乙烯网的装置。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设置带诱饵的陷阱、协助猎人转运、处理死亡熊只。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表示:“自卫队的职责是国防,但当前情况特殊,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国民的生命与生活。”
![]()
NPR
民间层面的应对更显紧迫。许多学校给孩子集体发放熊铃,孩子们走在路上叮当作响,便利店也行动起来——罗森在部分地区改用手动门,方便紧急关闭,还向百余家门店配发驱熊喷雾;全家则为东北地区约400家门市配备防熊设备,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科技手段被迅速纳入战场。各地纷纷推出熊出没追踪网站与App,实时更新熊的活动轨迹。上智大学甚至开发了AI预测地图,希望用数据来预警熊的动向。
![]()
NPR
但现实依旧残酷。传统的驱熊手段正在失效——熊铃的叮当声不仅无法吓退饥饿的熊,有时还会激怒它们。防熊电网成本高昂,许多农户难以负担。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日本的猎人群体日益老化,平均年龄已超过65岁。随着能上山捕熊的人越来越少,这场人与熊的博弈,恐怕才刚刚开始。
3
当熊开始“记住人类的味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专家警告——这场熊灾的危机,可能才刚刚开始。日本有学者指出,如果熊因为反复接触人类而“记住人类的味道”,甚至把“人类=食物”的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那么这将意味着熊的行为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换句话说,一旦熊习惯了“吃人”,它们就再也不是被动防御的野兽,而会成为主动进攻的掠食者。
熊是聪明得惊人的动物。它们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能迅速总结经验。当一头熊在居民区轻易地吃到垃圾、农作物甚至家畜后,它就会把“人类居住区”与“食物”画上等号。更可怕的是,这种习得的行为可能通过模仿或气味传播,在熊群中迅速蔓延。日本学者形容,这是一种“文化式进化”——熊会互相学习,逐渐形成“城市觅食”的新习惯。
![]()
NPR
然而,熊之所以“变坏”,人类难辞其咎。气候变化,是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过去30年间北海道等地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4摄氏度。
温度升高让熊的冬眠期缩短,它们在冬季仍旧活跃,需要更多食物维持体能。偏偏今年日本东北地区的山毛榉、白橡树等坚果大幅歉收,减产高达80%。而这些果实原本占熊冬眠前食谱的近一半。
食物稀缺,熊只能下山寻食。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当熊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它们的攻击性会比平常提高2.3倍。熊的平均体重较往年下降了15%,许多熊不得不扩大活动范围,甚至冒险闯入人类聚居区。
此外,日本的生态结构与社会变迁也在无形中推高了冲突。自2004年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来,熊类死亡率下降了40%,数量迅速反弹。与此同时,人工林扩张和经济林建设不断侵蚀熊的栖息地,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土地荒废使得原本分隔人熊的耕地逐渐被森林覆盖。住宅区与熊的活动区域,如今只隔着几百米的距离。人熊之间的“边界”,几乎消失。
![]()
The Independent
最现实的隐患是猎人减少。半个世纪前,日本持证猎人多达50万人,如今不到10万。能真正上山狩猎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嫌风险高、收入低,早已对这一行业敬而远之。猎人数量锐减,意味着熊的数量再无制衡力量。
所以,熊灾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气候变暖、生态失衡、人口老化、社会结构变迁交织的结果。当熊不再惧怕人,而人又无力守护边界,这场人熊之战,也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