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田螺姑娘办家宴,会用Word文档记每个朋友的忌口和食材偏好,这事说出来你可能觉得有点“较真”,但试过的人都夸舒服。
她的文档里攒了几十场家宴的“饮食档案”,我们都开玩笑,以后请人吃饭得先去她那查一查。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爱挑战朋友的忌口。
![]()
有两位东北朋友从来不吃鱼,她却做了一道鱼让两人吃到惊叹。
直到这时,那两位朋友才意识到,以前不爱吃海鲜,只是因为家乡买不到新鲜食材。
这种“反向突破”真挺难得,不是硬劝,而是用对的方式打破刻板印象。
现在很多人都活在预制化的饮食里,外卖、速食随手可得。
大家总觉得这样最省事,别人都这么过,自己也跟着走。
![]()
可田螺姑娘的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里藏着个提醒:其实我们可以不这样。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被做饭挫败过,下班兴冲冲买菜,忙活半天做出黑暗料理,那种失落感,怕是做饭人最有体会。
田螺姑娘写食谱,有个原则不推荐内脏类料理。
这事说起来,和她自己的一次经历有关。
![]()
以前她工作忙,加班回家还坚持做饭,做好想拍照留念,结果厨房太小,转身就撞到了手,一整盘菜全洒在地上。
她当场崩溃大哭,那是满怀希望后的落空,滋味太不好受。
从那以后,她写食谱就总想着别人的感受。
内脏这东西,品质差异太大,冷冻过的会腥臊,像猪肚、肺这类,清洗起来还特别费时间。
对于没怎么下过厨的年轻人来说,光是清洗就耗光力气,最后做得不好吃,简直是双重打击。
![]()
如此看来,避开这类高难度食材,不是偷懒,而是替别人减少挫败的可能。
她的食谱还有个特点,从不写“适量”这种模糊的词。
本来想不通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后来发现,300个人看“适量”就有300种理解,不如直接写明“一茶匙”来得省心。
这大概是她以前做产品经理留下的习惯,写需求文档要精准,写食谱也一样。
现在很多网红食谱只顾着好看,细节含糊不清,新手跟着做,不失败才怪。
![]()
现在预制菜越来越火,很多年轻人依赖惯了,烹饪技能慢慢退化。
偶尔想自己做顿饭,稍微复杂点就搞砸,最后更依赖速食。
田螺姑娘的食谱,就像给新手铺了块垫脚石,不用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慢慢找到做饭的乐趣,这种不折腾的温柔,才是让大家愿意回归厨房的关键。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超市里的食材都长得特别“标准”。
![]()
苹果个个饱满,蔬菜色泽鲜亮,好像不好看的食材就不配摆上货架。
可田螺姑娘说,食物好不好吃,和长相真没关系。
超市过滤掉了很多外观普通但风味更佳的食材,只给我们看“被筛选过”的样子。
做午餐肉罐头的朋友跟她苦笑,煮熟的猪肉本来是白色的,可大家觉得新鲜肉得是红色的,无奈之下只能加色素和亚硝酸钠。
还有番茄,现在很多吃起来没味道,好吃的又卖得贵。
![]()
这背后是运输的需求,耐放、耐磕碰的品种被优先选择,风味反而成了次要的。
很显然,我们吃到的很多食物,早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外出吃饭也有类似的无奈。
北京不少商场里的餐厅,价格不低但味道一般。
32块钱一份的凉瓜牛肉,咬下去总觉得肉不实在。
![]()
后来才明白,商场店的运营成本太高,房租、物业费占比不小,为了生存,食材品质和烹饪工艺只能适当妥协。
这不是餐厅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只是现状如此。
田螺姑娘的应对方式很通透: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选让自己舒服的就行。
她写食谱也遵循这个逻辑,不纠结于固定菜式,而是聚焦自己喜欢的口感。
比如她偏爱吊龙牛肉,这个部位涮着好吃、炒着也好吃,切的时候稍微麻烦点,但处理好了怎么都不踩雷。
![]()
她不会像传统菜谱那样,教你怎么做固定的菜,而是把喜欢的食材玩出各种花样。
这种思路慢慢延伸到她的生活里。
工作中遇到打交道不舒服的人,她会直接拒绝合作,甚至删掉联系方式;点菜时从不勉强自己尝试不喜欢的菜,想吃的就自己做。
她在书里写“不爱吃的可以不吃”,其实延伸开来就是,不爱做的事就不做,不喜欢的人就不交往。
![]()
现在很多人都活得太内耗,明明不喜欢却硬扛,觉得“应该如此”。
可生活哪有那么多“应该”,就像吃饭一样,主动权本来就在自己手里。
田螺姑娘的新书,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本生活态度指南。
她用一顿顿精心准备的家宴,一份份细节满满的食谱,告诉我们:不用被外界的标准绑架,不用勉强自己迎合别人。
![]()
从拒绝做饭时的挫败感,到戳破食材和餐厅的假象,再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田螺姑娘的每一步都围绕着“不内耗”。
吃饭是最日常的事,可把吃饭这件事过明白,生活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如果你也厌倦了预制化的饮食和内耗的生活,不妨看看《谁来决定吃什么》,或许能从一顿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通透与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