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福建省老科协)围绕“老科技工作者研学导师队伍建设”召开专题沙龙,来自农业、新兴产业、医学、旅居康养、药膳、水电、资源等28个分会、专委会的4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共谋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银发智慧”转化为鲜活研学教材的路径。
![]()
据了解,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83年,目前共有28个省直分会、专委会,全省各设区市、县(区)、乡镇共计100多个基层老科协组织,近3.5万名会员。
作为我省老科技工作者及老科技工作者团体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为核心职能,累计组织实施500余项科技创新和科普项目。
沙龙现场,与会专家首先聚焦老年科技工作者参与研学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
福建省老科协常务副会长、福建省科协原党组书记杨江帆指出,中央十分重视银龄科技人才的作用,持续系统推动老科技人才继续发光发热。福建拥有庞大的老科技工作者群体,他们深耕农业、生态、医疗、工程等领域数十年,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研学产业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宝藏资源”。
从产业发展维度看,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老年科技工作者研学导师队伍的建立,将有效拓宽福建研学产业的服务边界——从传统的文化研学、自然研学,延伸至医疗健康科普、乡村振兴实践、工业技术体验等多元领域,推动“研学+”跨界融合,为福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肯定价值的同时,沙龙也直面当前老年科技工作者参与研学导师工作的现实困境。不少老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有参与研学服务的意愿,却不清楚“哪里有需求、该对接谁”,导致“有专业知识,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经费保障“缺位”同样影响参与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沙龙结合福建实际,提出一系列可落地的推进举措,明确“政府引导、协会搭台、社会参与、老青携手”的建设思路,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搭建精准对接平台、设立专项服务、完善条件保障等举措,充分发挥老科协的职能作用。
来源:福建卫生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