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俄乌冲突已打三年,俄空军低空突击频频被防空网击落,苏-25、米-24等老机成片坠毁,暴露出武器老化和作战理念落后。
中国空军吸取教训,歼-20绝不能再去打火箭弹,未来空战拼的不是蛮力,而是体系和信息。
中国的歼-20能否真正掌控未来空中战场?
![]()
俄乌战争揭开空军的生死课
俄乌战争开打之初,俄罗斯空军一度信心爆棚。
外界普遍认为俄军拥有先进的苏-34战斗轰炸机、苏-35制空机,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不过是苏联遗产,撑不了几天。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所有人一巴掌。
俄军的苏-25攻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在低空密集投掷火箭弹时,被乌军的防空导弹一批批击落。
视频画面中,俄军飞行员刚从地平线掠过,下一秒防空导弹就划出一道白光,直扑机身。
![]()
乌克兰使用的“山毛榉”和S-300系统虽然老旧,但射高足以覆盖低空战场,只要对方敢靠近,就等于自己送上门。
为什么俄罗斯会陷入这种被动?关键在于战术落后。
苏-25要命中地面目标,只能飞得低、飞得慢,因为挂载的多是无制导火箭弹。投得准,意味着必须进入敌防空火力圈。
结果就是一个惨字:不到一年,乌方宣称击落俄方三百多架飞机、三百多架直升机。
即便数字有夸张,但从大量实战影像中也能看出,俄罗斯空天军的确损失惨重。
![]()
除了低空突击外,俄军另一个致命短板是信息化能力不足。
很多出击任务依然靠飞行员肉眼识别目标,夜间几乎停摆。没有强大的预警和情报链,飞机再先进也像是“蒙着眼飞”。
在乌军无人机、情报卫星的协助下,俄军的机动路线、攻击轨迹几乎全被洞察。
缺乏体系支撑的空军,只能靠蛮力硬拼,这样的结局注定悲惨。
![]()
这场战争让世界看清一个残酷事实:低空火箭弹作战模式,已经彻底过时。
面对防空网密集、电子战干扰强烈的现代战场,任何没有隐身与制导的出击,都是自杀式攻击。
俄军空战的溃败,不仅是武器差距的结果,更是作战理念停留在上世纪的代价。
而对中国空军而言,这正是一堂价值连城的“血课”。
![]()
歼-20不是“火箭弹平台”
俄军的失败,让中国空军更清楚地意识到:五代机不只是飞得快、打得远,更重要的是“看得早、打得准、活得久”。
歼-20正是为这一理念而生。它不是靠蛮力取胜的机型,而是一架真正为“体系战争”量身打造的隐身战斗机。
歼-20的雷达与传感系统堪称“空中千里眼”。
![]()
配备的KLJ-5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高达几百公里,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而EORD-31红外搜索系统,则能在敌机开启隐身模式时“嗅出热信号”,让敌人无处藏身。
再加上光滑的翼身融合设计与平滑的雷达反射线,歼-20能在敌雷达面前几乎“隐形”。
这意味着,它不需要像苏-25那样低空冒险去投弹,而是在数百公里外锁定目标、发射远程导弹完成击杀。
![]()
歼-20的武器系统也完全告别了“火箭弹时代”。它挂载的是霹雳-10、霹雳-12和霹雳-15等先进空空导弹。
霹雳-15的射程超过200公里,甚至可以在敌方雷达锁定之前完成攻击。
这就是所谓的“超视距打击”,敌人还没发现你,你的导弹已经在飞了。
更先进的霹雳-21更是采用了主动雷达制导和高机动末段攻击,命中率极高。
歼-20的飞行员头盔上安装了高度集成的显示系统,只要目光转动,就能在显示屏上锁定目标,几乎实现“看哪打哪”。
![]()
这种人机融合的作战方式,让飞行员的反应速度和打击效率成倍提升。
此外,中国空军早已在战术上告别单机作战模式,转向“空天一体、信息主导”的联合体系。
卫星、预警机、地面指挥中心与歼-20构成一条完整的杀伤链。
卫星负责侦察目标,预警机进行识别与数据传输,歼-20执行最终打击。
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飞行员口令沟通,全部由数据链自动接入。
![]()
这样一来,即便敌机躲在云层后或超视距外,中国空军仍能先发制人。
而最核心的一点,是隐身与信息的完美结合。歼-20在保持隐身的同时,还能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
它不是单纯的“制空战机”,更像是一台飞行中的作战节点。
这样的作战理念,彻底颠覆了过去那种“低空扔火箭弹”的老套路。
![]()
中国空军真正的底气
俄乌战争中,还有一个细节被很多人忽视,那就是无人机的崛起。
土耳其的TB-2、伊朗的“见证者-136”让战争格局彻底改变。
小小的无人机,却能为炮兵校准、为导弹指路,甚至俯冲自爆。
它们价格低廉,却能制造高昂的杀伤。这一趋势,被中国空军敏锐地捕捉到。
![]()
早在2017年的珠海航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就展示了70架无人机编队协同飞行的壮观画面。这并非炫技,而是未来空战的雏形。
无人机群能通过AI算法自动分配任务:有的负责侦察,有的进行干扰,还有的执行饱和攻击。
多个方向同时突击,敌方防空系统根本反应不过来。
![]()
未来战场上,歼-20可能只负责指挥和主攻,无人机群则成为“蜂群武器”,为它开路。
与之配套的,是中国强大的工业体系。俄军的困境在于弹药不足、导弹产能有限,而中国则恰恰相反。
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具备大规模生产先进制导武器的能力。
2025年底,歼-20预计列装数量将接近400架,年产量约80架。这一速度不仅远超美国F-22的生产节奏,也大幅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
中国的成本控制能力极强,一架歼-20的造价不到F-35的三分之二,却在隐身性能和武器搭载上不逊色。
与此同时,中国空军的“信息天网”也在快速成型。
高分卫星、量子通信链路与地面雷达形成实时联动,能在几秒内锁定并打击2000公里外的目标。
这种能力,意味着中国空军不再只是“拥有飞机”,而是掌握了真正的“体系作战权”。
![]()
2024年11月,中俄联合巡航中,中国的轰-6N远程轰炸机首次亮相,搭载空射弹道导弹,震惊外界。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苏-57仍然难以量产,美国的F-22逐渐老化,F-35又因维护复杂进展缓慢。
此消彼长间,中国空军已经在速度、规模与体系化能力上全面赶超。
历史回看,歼-20从2016年首秀,到2021年多支部队列装,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样机到实战机的跨越。这种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
![]()
飞行员杨宇杰等人多次在采访中表示,歼-20已不再是展示用的“明星机”,而是真正能“穿透防空、破击体系”的主战武器。
中国空军的崛起,不是靠模仿,而是靠思维的革新。
我们不再重复俄军的错误,不再用低空火箭弹去拼命,而是用科技与体系去掌控战场主动权。
俄乌战争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落后的代价,也照出了未来的方向。
![]()
结语
战争,是最残酷的老师。俄乌冲突让世界再次明白,空权不是靠勇气赢来的,而是靠智慧与体系。
俄罗斯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现代战场上,低空飞行、无制导攻击只会换来灾难。
中国空军看懂了这一切。歼-20不是低空扔弹的攻击机,而是高空制敌的战略利器。
从隐身突防到信息制胜,从单机英雄到体系协同,中国空军正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未来的天空,属于那些真正理解“战争已经换了规则”的人。
歼-20,不只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新时代空战理念的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