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推土机进驻百万庄北里时,不少老住户攥着泛黄的户口簿,既期待又忐忑——这片承载着“新中国第一住宅区”记忆的土地,能否在更新中留住根脉?如今,百万佳苑给出了答案。作为北京中心城区首个棚户区改造回迁项目,它不仅让279户居民实现了“从棚户区到品质社区”的跨越,更创造了98%的一次性收房率,成为城市更新的“西城样本”。
百万庄的特殊性在于其双重身份:既是1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故居,也是典型的高密度老旧片区。开发商天恒集团没有选择“推倒重来”的激进模式,而是耗时半年调研,设计出90种户型适配不同家庭结构。这种“以居民为中心”的规划,让70%的居民主动选择回迁。正如项目设计师所言:“好的城市更新不是给城市换衣服,而是给老居民织一件更合身的毛衣。”
在建筑细节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随处可见。新古典主义楼宇延续了片区特有的围合式布局,玫瑰红步道镶嵌青砖边,呼应50年代的红砖院落;而屋顶太阳能系统、断桥铝中空玻璃等低碳科技的植入,又让老社区焕发新生。家住竹园的李阿姨对此深有感触:“冬天暖气比以前足,窗户关上连街面的噪音都听不见,可站在阳台上,还是能望见小时候爬过的那棵老槐树。”
城市更新的深层价值,在于生活秩序的重塑。百万佳苑保留了“大院子弟文化”的社交内核,设置全龄友好空间:老年人的休闲广场与儿童的塑胶活动区相邻,既方便长辈看护,又重现了“百家互助”的邻里温情。这种“空间赋能生活”的理念,让棚改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成为社区文化的传承载体。
正如西城规划局负责人所说:“真正的城市更新,是让历史文脉在现代生活中自然生长。”百万佳苑用实践证明,当稀缺地段、人文记忆与现代人居需求找到平衡点,老城区便能在迭代中书写新的生活史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