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运会上一位举重运动员失误,杠铃砸在左肩膀,受伤遗憾退赛。杠铃砸下来一刹那,她教练的表情和动作引发关注,那名教练的表情是从震惊到失望,转头走了出去,似乎没想到第一时间去看看弟子的伤势。
延续昨天的讨论,我们的教育中似乎更强调崇高的目标,而把奋不顾身、敢于牺牲、不惜一切代价作为手段。这些内容都体现在那名教练身上,从神情看,他渴望胜利,当确认胜利的目标无法达到,失望和懊恼之下,忘记了运动员才是主体,那个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底线,在此之上的成就才有价值。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忘记这一点,会把自己都视为工具。电影《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里,张子枫饰演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江宁,在母亲兼教练的强大压力和期待下,出现了人格分裂。她幻想出一个极具天赋但更加松弛活泼的女孩钟灵,相生相伴相爱相杀,终于因为妒忌和恐惧而“杀死”对方。比赛前,她发现了这一点,也得知母亲一直知道她的病情。马伊琍饰演的母亲陪着她的两个自我演戏,相信她是与众不同的天才,让她更有动力去比赛。
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是,江宁在结尾处坦白,她也在利用母亲的“压力”。滑冰和比赛已经跟她的血肉联系在一起,痛苦之下她需要用外力来推动自己,她开始反向形塑自己严母,促进母亲逼迫自己。她跟优秀的队员造谣说母亲是精神病,导致优秀运动员(男运动员,不构成比赛竞争)流失,这样母亲便可以专注在自己身上、给自己施压。
江宁幻想出来的钟灵,是自己求而不得的自由分身,但那个被规训的自我,把这种羡慕嫉妒转化为督促,她把自己裂变出的另一个象征松弛与快乐的自我,都变成了磨刀石。
母女之间,互相把对方作为手段,实现一个共同的比赛目标。于是可以不择手段,母亲看着女儿人格分裂而陪她演戏,女儿造谣母亲患病而获得独享的压迫。到底是谁病了?
电影看似极端,可其中的症候却普遍存在。夺冠和成功作为目标,逐渐抽象为排名、财富这些数字,甚至膨胀到大过了人。记得有个精神科医生跟患儿的母亲解释,孩子已经严重抑郁,有自杀倾向,不能再逼孩子去上学了。可无论医生怎么解释,母亲永远在关切地说,“可是,快要考试了呀”。在那个母亲看来,考试大过天。她并非不关注孩子,只是被考试这个目标驯化,下意识认为孩子的人生目标是考试,如果完不成这个KPI,就成了失败的人生。
很多父母尚且没有走出把孩子当成工具的误区,那个教练的行为便不足为怪。当很多国人狠到把自己都当成工具,对别人的健康、安全和生命就更难心存敬畏。还是那句话,人本身才是目的,只不过我们被规训得忘记了这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