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原定于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号,东风着陆场早已准备就绪,搜救队整装待发。然而就在返回前几个小时,官方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神舟二十号疑似遭遇太空碎片撞击,计划被紧急中止。本该完成交接、打包回家的神舟二十号乘组,意外“滞留”天宫。
与刚刚进驻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共同组成了中国空间站历史上首次的“6人满员”驻留。原本为期短暂的交接期,硬生生拉长到了12天,创造了中国空间站新的纪录。在这段超纪录的驻留时间里,216升的用水缺口如何填补?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如何保障?
![]()
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真实上演了一场高科技与极端环境的博弈。在太空生活不是简单的加班,而是全系统的满负荷运行。
空间站原本是按照三人长期驻留设计的系统配置,突然挤进六人,舱内资源消耗暴涨。光是饮用水,每人每天按3升标准计算,12天下来就是216升。而这还只是最基础的饮水需求,清洁、制氧、实验用水等,都在消耗着每一滴珍贵液体。
![]()
水从哪来?货运飞船显然不是随叫随到。天舟号的补给周期以“月”为单位,根本无法临时应对这种突发情况。靠地面补给显然不现实,靠的只能是空间站自带的“黑科技”。
中国空间站的核心保障之一,就是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说白了,这是一套能把废水变成饮用水、把二氧化碳变成水的高效生态循环系统。它的存在,决定了六名航天员是否能安全度过这12天。
![]()
在这套系统里,最令人震撼的技术当属尿液处理模块。尿液中含有超过一百种有机和无机物,成分复杂,浓度高,处理难度极大。尤其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无法自然沉淀,传统方法根本无法使用。
中国空间站采用的是蒸汽压缩蒸馏技术,先对尿液进行化学预处理,然后旋转蒸馏,冷凝提取纯净水。这一过程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多项技术协同工作的结果。最新数据显示,6升尿液能提取5升纯净水,产水效率超过88%,单小时最高产水量达2.5升。
![]()
这些水不仅给航天员喝,还承担着制造氧气的重要任务。空间站通过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供航天员呼吸。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并不会浪费,而是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发生还原反应,再次生成水。这套二氧化碳还原系统,每天能额外回收1公斤水,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
除了尿液,空间站还回收冷凝水。航天员呼吸产生的水汽、设备运行的热量所带来的冷凝水,都会被舱壁上的收集装置捕捉。这些水与尿液提取的水一同进入净化系统,经过活性炭过滤、离子交换、紫外线消毒等多道工序,最终形成的再生水纯度远超地面自来水。
![]()
在这次驻留中,再生水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系统的设计早就考虑到了人员数量波动,具备“三人模式”“六人模式”的自由切换功能。就像家电调节档位一样,进入六人模式后,电解水制氧的效率提升,再生水处理能力同步加大,所有指标都能满足最大负荷。
天宫空间站的水资源闭合度超过95%,意味着每100公斤水中,仅有不到5公斤需要外部补充,大大减轻了对地面补给的依赖。相比国际空间站,中国空间站的水再生效率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水的再生,只是环控生保系统的一部分。另一个关键指标是空气质量,尤其是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六名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是平时的两倍,若积累不得当,舱内空气将迅速恶化,严重时会诱发头晕、嗜睡甚至窒息。
空间站配置了完善的二氧化碳去除与转化系统,高效吸收空气中的废气,并参与水的再生循环。每处理1公斤二氧化碳,可生成0.8公斤水,有效实现了“气变水”的跨界操作。
![]()
更令人称道的是,中国空间站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应急保障能力。无论是设备故障,还是人员健康突发状况,都有冗余系统和医学干预预案。通信链路24小时在线,地面状态随时掌握。
中国航天独有的“发一备一”机制,也为这次突发情况提供了终极底牌。神舟二十二号早已完成总装,静待命令。理论上,72小时内即可发射升空执行救援任务,真正做到了“船在、人在、心中有底”。
![]()
这次驻留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系统本身的可靠性,也离不开充足的前期准备。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此前运送的“太空水囊”采用轻质柔性材料包装,便于储存,专为乘组轮换期间储备,大大缓解了用水压力。
除了技术和保障,更重要的是航天员的心理状态和执行纪律。陈冬作为指令长,协调两乘组分工,确保资源合理调配。舱内秩序井然,科研任务照常推进,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员的专业素养。
![]()
12天的驻留过程,其实也是一次系统极限的压力测试。不单纯是延长任务时间那么简单,而是全面检验三舱三船构型下的系统运行能力。从供水、供氧,到废气处理、能量供给,每个环节都在高负荷状态下稳定运转。
这是一场没有彩排的实战演练。航天员的每一次驻留,都在为未来的深空探索积累经验。地月空间、火星任务,甚至星际航行,都无法回避“长期自主生存”的挑战。
![]()
空间站的这套环控生保系统,已具备从“实验室样品”到“工程应用”的全面转化。2025年,经过优化升级的再生设备已被应用到南极,在零下40度环境下将融雪变成饮用水,净化率高达95%。未来,这些技术还将走进普通家庭,应用于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
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有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中的验证和科研人员的无数次测试。
![]()
如今6名航天员仍在轨坚守,为太空任务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背后,是中国航天坚不可摧的技术体系,是一整套足以支撑未来星际文明的战略准备。
这场12天的驻留,不只是一次延迟的回家,而是一次对自身极限的突破,一次对系统实力的验证,更是中国航天走向更深宇宙的一步试炼。
![]()
天宫空间站的这场意外驻留,展现了中国航天的技术底气与系统韧性。从216升水的破解,到系统全负荷运行的稳定表现,背后是数十年技术积淀的厚积薄发。未来,无论是奔赴月球还是远征火星,这一刻都将被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