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台湾的天空最近不安宁,不是因为外敌环伺,而是因为飞行员自己出了状况。11月11日,台媒爆出震撼消息——台海军反潜航空指挥部接连发生三起“飞安争议”,听起来像行文错误,其实是真实发生:有人飞到一半离开驾驶座去机舱后方如厕,有人带病硬飞只为不扣奖金,还有人待命时喝了酒,却仍然被准许执行任务。
若这不是一个笑话,那它就是个隐喻。台军的飞安问题,一直有传言,如今终于实锤。
以S-70C反潜直升机为主力的反潜航空部队,本应是防务系统中最精锐的力量——执行反潜巡逻、海上搜索、联络调度,任务都与生命线直接挂钩。然而,这支部队现在传出的故事,像极了一部荒诞剧。
![]()
《镜周刊》披露细节,说那位“如厕飞官”不仅是普通成员,还是作战科长。肾结石刚开完刀,怕影响绩效奖金,竟连飞两天。身体没恢复,纪律也没恢复。他在执行任务途中,擅自离开驾驶座,到机身后方解决生理问题——军纪不只是松,而是虚无。更离谱的是,医官居然还帮他隐匿病情,用“个人隐私”为由掩盖实情。飞官、医官、主管,一个比一个有默契,默契到把纪律踩成了灰。
另一边,一名林姓少校飞行员待命时酒测值为0.04mg/L,按规定这是“违规”,但单位选择“便宜行事”,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喝点小酒就能飞?那不是勇气,是拿生命赌博。可他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侥幸。飞行本该是精准与纪律的艺术,如今却成了“勉强凑合”的常态。
台海军舰队指挥部不得不出面承认,确有中校飞行员离开驾驶座、影响飞安,目前暂停任务派遣。其他情况“仍在调查中”。照台军惯例,这样的调查大多无疾而终。先“暂停”,再“检讨”,最后一声“深表遗憾”收尾。熟悉的句式,听起来比安抚还冷漠。
飞行员的纪律问题,表面是个个体事件,背后却是体制疲态。飞安不是靠喊口号维持的,而是靠一层层制度约束和文化内化。可台军这些年在纪律上出了太多纰漏——从营区偷拍、军舰撞码头,到军校学员打群架,再到今天飞行员飞行中离座如厕,每一桩都像是军队内部早已脱线的信号。
![]()
台军自己也知道问题严重。反潜航空指挥部名义上是精锐,但长期以来人力紧张、任务过重。许多飞行员一周飞行时数远超安全标准,训练强度大、休息不足,身心早已透支。可在奖金制度、绩效考核的驱动下,他们宁可冒险上天,也不愿请假休养。制度在逼人,指挥链在失灵。
台军的问题,并不是没规矩,而是规矩没人信。喝酒上岗、带病飞行、离座如厕,本该是红线中的红线。可如今成了“内部消化”的事务——只要没人死,就能糊弄过去。这样的心态,才是飞安的真正杀手。
而当这些故事被媒体曝光,指挥部的第一反应不是检讨,而是“厘清事实”“深表遗憾”。那种冷漠的语气,像是念完公文就可以洗手不干。可惜飞安不讲情面。任何一个环节的松动,都可能换来一场坠机的悲剧。
最荒诞的是,台湾这几年喊得最响的是“提升防务”“强化战备”,每年预算高歌猛进,台军的装备换了一代又一代,却似乎没人注意到——纪律比螺栓松得更快。防务不是装备的堆砌,而是制度的稳固;不是飞机起飞多快,而是飞行员是否清醒、是否敬畏。
台军口口声声说要“向美军看齐”,可美军的飞安文化里有一句铁律:宁可任务延误,也不能带隐患起飞。飞行员哪怕前一晚喝了半瓶啤酒,第二天都要主动上报,宁可受罚也不能隐瞒。而在台军这边,违规喝酒被“便宜行事”,带病飞行被“默契处理”,如厕离座则要靠媒体曝光才被“暂停任务”。制度的尊严早被习惯吞噬。
![]()
有人说这只是个别事件,不该放大。但正因为是飞安,才容不得“个别”。飞行是一门零容错的学问,尤其是反潜直升机那种高强度机型。一个人的失误,不止是他的生死问题,更是整机组、整任务的风险。那些在海面上巡航的机组成员,他们的安全,正在被这种松懈一点点稀释。
军纪是一支部队的脊梁,而现在台军的脊梁正在软化。台军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敬畏。那种把飞行当日常、把规定当装饰的气氛,才是真正让人心惊的隐患。
当飞行员在万米高空中离座如厕,当带病的作战科长还在执行任务,当喝了酒的待命官还能笑着上机——这不只是笑话,更是一种悲哀。
飞安事故常常不在天空爆发,而是在地面就已经注定。
台军的“歉意”可以说无数次,但如果制度不改、纪律不立、文化不正,那些道歉只会像回声,在空旷的机库里来回震荡,听上去很响,却什么都没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