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被业界普遍视为中国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破局之年”。
近日,全球首款视觉AI外骨骼产品IRMO M1即将开启海外众筹,该产品属于北京航墨科技有限公司,航墨科技前两个月刚刚完成千万元级的天使轮融资。IRMO M1被称为“全球首个基于视觉感知的外骨骼”,主打膝盖保护与耐力增强,定位于户外探险与运动人群。
![]()
IRMO M1众筹,图源:kickstarter
与此同时,消费级外骨骼也在国内掀起热潮。长城、泰山、武功山等多个景区陆续上线外骨骼租赁服务,“无痛登山”“懒人爬山”等宣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泰山景区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三天,百余台外骨骼设备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高达62%。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骨骼的价格门槛正在迅速下降:景区租赁价格从每小时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今年四月,程天科技推出的消费级外骨骼售价已降至2500元左右。租赁与购买成本的双双降低,意味着外骨骼正加速从医疗康复与工业辅助等专业场景,迈向休闲出行与生活助行等大众化应用,成为科技消费的新风口。
01 现实版“钢铁侠”:外骨骼是什么?
外骨骼机器人(Exoskeleton Robot)是一种将人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的可穿戴智能装备,通过机械结构为人体提供支撑与动力,是人类运动能力的延伸装置。曾经仅存在于科幻设定中的装备,如今已在医疗康复、工业作业、消费出行等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人机协作的重要形态之一。
![]()
外骨骼机器人穿戴示意图,图源:eksobionics
从结构功能上划分,外骨骼机器人可分为五大类十三小类,覆盖上肢、下肢、全身、软体及混合型系统。其中,下肢外骨骼因在行走、登山及老年康复中的直接作用,成为当前消费级市场的核心方向。
![]()
按照使用场景划分,它主要运用于医疗康复、工业、民用消费、军事四大领域:
![]()
从产业链条上看:
上游涵盖原材料、电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与算法技术;
中游负责结构设计、装配制造、软硬件集成及平台化开发;
下游则面向医疗康复、工业助力、军警防护与消费穿戴等多元应用场景,通过销售、租赁与智能运维等模式实现商业落地。
![]()
02 出海的底气:国内技术成熟与海外市场缺口
国内企业经历多年在康复、工业、物流等领域的积累,已形成稳定的技术体系与供应链基础。部分厂商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研,制造成本和响应速度均具优势:
程天科技:掌握电机、减速机器、关节模组、传感器等外骨骼机器人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曾获得国内首个用于中枢神经病变的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
大艾机器人:研制的外骨骼机器人是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的成果转化项目,改变了截瘫、偏瘫、脑瘫等重大恶性疾病几乎无法康复困境,获得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第一个国家食药监局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
同时,政策也在推动这一赛道加速落地。2025年6月,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启动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提出要在2027年前实现家庭与社区的规模化应用验证;北京、江苏等十一省市将外骨骼治疗纳入医保,患者支付成本降低60%以上。
跨界力量的涌入,则让这个市场更具活力:
海尔:2025年5月30日,海尔首款消费级AI运动外骨骼机器人W1正式上市,首批产品在首发当日即宣告售罄。该产品支持日常辅助行走、爬楼、登山、运动健身4大使用场景,拥有独特的AI步态算法技术,能精准识别用户运动意图,与柔性电机驱动技术相配合,可输出稳定自然的助力。
振江股份:振江股份通过其持股70%的控股子公司海普曼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正式切入外骨骼机器人赛道。海普曼机器人专注于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学设计研究,掌握了全球首创的连续碳纤维3D编织技术,能够显著减轻结构件重量,提升产品的穿戴舒适性和便携性。
探路者:户外公司探路者和迈宝智能联合研发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该产品采用T1100G碳纤维和镁合金框架,整机重量仅2.8kg,关节响应精度达0.1度,可自主识别上下坡、台阶等复杂地形,助力效率提升40%。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外骨骼机器人市场仍处于高速增长的蓝海阶段。ABI Research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8亿美元,至2030年将增长至6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3%。在这股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凭借产业链、成本和速度优势,成为最有潜力的全球化主力军。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思考全球化布局,信息与资源获取成为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EqualOcean推出了《出海全球化资源地图》,为中国企业提供全球市场的政策、产业与生态资源支持。
该平台整合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行业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商协会、行业专家、本地合作伙伴及深度国别研究报告,帮助企业快速突破信息壁垒,降低市场拓展风险。通过地图,企业可查看目标市场的政策环境与产业链布局,也能找到合作资源、加入行业社群或申请入榜,获取更高的国际曝光度与合作机会。
若您正在规划外骨骼机器人的海外布局,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EqualOcean出海生态,共建全球化资源网络:
![]()
海外市场的需求端也在加速膨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导致助行和康复设备需求高涨,但本土产品价格昂贵、审批周期漫长。例如,美国医疗级下肢外骨骼售价动辄十万美元以上,保险覆盖率低,这为成本仅为其十分之一的中国产品创造了切入窗口。
![]()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医疗器械功能时,其出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获得目标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认证。这一认证不仅是确保产品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这些成熟市场的必备门槛。
在美国,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医疗器械需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的认证。
FDA根据医疗器械对患者构成的风险以及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所需的监管控制水平,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外骨骼机器人通常被归类为属于Class II类别的 “动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 装置,这意味着它属于中等风险设备,需要通过510(k)预市场通知(Premarket Notification, 510(k))流程,证明其与已批准的设备具有实质等效性。
如果产品被认为属于属于Class III类别的较高风险设备,则可能需要通过预市场批准(Premarket Approval, PMA)流程,这一流程比510(k)更为复杂,需要提供全面的科学和临床数据来证明该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认证后,外骨骼机器人将获得FDA许可(FDA Clearance) 或FDA批准(FDA Approval),并可以在美国市场销售。
在欧盟,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医疗器械,必须符合 《医疗器械法规(MDR,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2017/745》 的要求,才能在欧盟市场上合法销售。符合MDR法规的医疗器械产品将会获得CE标志(Conformité Européenne),表明产品已经符合欧盟在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的标准。
在欧盟,外骨骼机器人也同样需要根据其风险等级进行分类,通常被归类为Class IIa或Class IIb医疗器械(Class IIa/IIb Medical Device)。不同的风险等级决定了该产品所需的认证程序,制造商需要向审查机构提交详尽的技术文档、临床数据和质量管理体系等材料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并获取认证后,外骨骼机器人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03 值得关注的外骨骼机器人出海企业
基于前文对中国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发展背景、市场机遇与出海趋势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对当前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代表性企业进行梳理与解读。这些企业的发展路径与出海实践,共同勾勒出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出海的产业全景与战略方向。
![]()
从这份名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出海的几条鲜明路径与战略侧重:
在医疗康复领域,伟思医疗、傅利叶智能、程天科技等企业通过获取FDA与CE-MDR等国际医疗器械认证,直接进入海外高端医疗市场。这类认证不仅是进入欧美市场的“硬门槛”,更是国际买家评估技术与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于企业而言,认证意味着漫长的审批周期和高昂的研发投入,但一旦拿下,就能获得极强的品牌背书与定价权。
极壳科技展示了另一种轻量化出海思路。它们不再依赖传统的医疗认证体系,而是以消费级产品形态进入户外助行与生活助力场景。这种模式更贴近C端需求,节奏更快、反馈更直接,也让外骨骼技术在“走向生活化”的过程中找到了现实落点。
赤源动力等则聚焦物流搬运、制造作业等专业场景。它们的竞争核心不在品牌,而在于能否实质性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损伤。出海策略上,这些企业更注重渠道与生态的建设,通过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建立本地分销和技术服务网络,与制造业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还有一些企业选择零部件供应商路线。例如钛虎机器人致力于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已成功进入某全球领先的海外机器人厂商供应链,为其提供核心关节及机械臂产品。
04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傅利叶智能
成立于2015年的傅利叶智能,起步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以“让科技重塑运动能力”为愿景,专注于可穿戴外骨骼技术。公司创始人顾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早在2009年便投身康复机器人研发,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和临床应用经验。
2017年,傅利叶推出首款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X1,率先实现力反馈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人具备“触觉”能力。该产品搭载19个传感器与11个分布式CPU模块,能够在步行过程中实时感知患者的姿态变化,“理解”其运动意图,并通过电机系统辅助完成步行动作。
在产品端,傅利叶智能构建起以外骨骼、上肢康复机器人、运动与平衡训练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康复矩阵,并逐步拓展至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自2019年起,公司相继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实现从“康复场景”向“具身智能”赛道的跨越。傅利叶以模块化设计著称,自主研发核心执行器与控制系统,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增强产品可迭代性与稳定性。依托“智能康复港(RehabHub)”体系,公司实现了硬件、数据与训练软件的协同联动,为全球2000余家医疗与康复机构提供标准化、数据化的康复服务。
![]()
傅利叶智能康复港(RehabHub),图源:企业官网
在国际化层面,傅利叶智能自2018年在新加坡设立海外办公室后,正式开启全球化布局。如今,其产品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网络覆盖高校、医学研究所与康复中心等多类机构。与多数企业单一出口模式不同,傅利叶通过国际认证体系、联合研发与本地代理渠道,形成了“技术—品牌—服务”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路径。
案例二|程天科技
成立于2017年的程天科技,总部位于杭州,以实现“Human Plus(人类 Plus)”为目标,致力于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机器人的服务。公司专注于康复与养老领域,通过融合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为医疗康养机构及个人用户提供智能化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
在产品端,程天科技早期聚焦医疗康复场景,代表产品包括“悠行 UGO”“悠然 URA”“童行 KidGo”等系列,覆盖成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骨科术后康复及儿童康复训练等多类用户。例如,公司先后推出适用于中枢神经病变(如偏瘫、截瘫)患者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并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
随着技术成熟与市场扩展,程天科技逐步将产品线延伸至消费助行领域。2025年,公司发布轻量化、价格亲民的助行外骨骼 “易行 EasyGo”,采用碳纤维结构与低功率/无源助力设计,面向老年助行与户外轻运动场景。这款产品在景区、养老社区等地快速走红,被视为外骨骼设备“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的关键节点。
在技术层面,程天科技围绕用户全康复周期(急性期—恢复期—康复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后期),构建了HMO平台,进一步推进打造全域康养管理数字生态,通过康复知识图谱的建立,整合医疗、健康监测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推动实现远程康复指导,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康养管理平台。
![]()
程天科技外骨骼机器人解决方案,图源:企业官网
在国际化方面,程天科技自2022年起陆续获得美国FDA医疗器械认证,多款康复及外骨骼产品具备国际临床应用资质。这一认证标志着公司在安全标准、核心部件及系统设计上的全球竞争力。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执行器、电控系统与传感组件已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与地区,服务于康复、科研与消费级市场。2025年,公司完成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具身智能外骨骼的研发迭代、脑机接口新产品注册、生产基地扩建及全球市场推进。
05 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骨骼的应用边界还将持续拓宽。从医疗康复到工业助力,再到大众消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势正在形成全球竞争力。未来几年,谁能率先建立国际信任体系、完成品牌化与本地化的融合,谁就有机会在下一轮外骨骼产业浪潮中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出海资讯(11/2-11/8)进博会开幕、微软投资阿联酋AI项目、雷鸟创新完成C轮融资、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同步港股上市
盘点|26家值得关注的E-bike出海品牌:创新突围、领跑全球
被忽视的1.2 亿人口
被国内质疑的预制菜,能否在海外找到新出路?
自动驾驶出海东南亚:为什么第一站是新加坡?
百亿短剧市场,杀出一个中国“AI制片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