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G1-D轮式机器人:不是来干活的,是给机器人“练技能”的?
今天刷到宇树发的新机器人G1-D,一开始以为是能帮着擦桌子的家用款,仔细看才发现门道不简单——这货不是来直接干活的,是给其他机器人“攒经验”的“数据工厂”。作为喜欢研究机械结构的车友,这波操作比单纯出个服务机器人有意思多了,不吹不黑跟大家捋捋。
![]()
先把关键信息说明白:G1-D是套“数采训练全栈方案”,核心是台轮式人形机器人,身高一米二到一米六可调,分通用版和旗舰版。
最显眼的是用四轮底盘代替了双足,旗舰版能1.5米/秒移动,还能原地转圈,续航最长6小时。上半身挺灵活,旗舰版19个自由度,单臂能提3公斤,夹爪精度到0.1毫米,拿个鸡蛋都不会碎。
![]()
可能有人问,好好的人形机器人为啥装轮子?这正是它的聪明之处。之前看双足机器人总担心摔,维修成本高还没法连轴转。宇树用轮式底盘,在车间、商场这种平坦地方稳得很,还能7×24小时不停采集数据,效率比双足高太多。这思路跟咱们玩改装似的,不盲目追求“酷炫”,实用才是第一位。
重点来了,它的核心任务是“采数据”。机器人想学会干活,得像人考驾照一样练无数场景。G1-D头上和手上的摄像头、旗舰版的激光雷达,能实时捕捉抓取、操作的细节,配套的工具链还能自动整理数据、训练模型,最后直接部署给量产机器人G1。简单说,G1-D是“教练”,负责带新人G1“刷经验”。
这波操作戳中了行业痛点。现在人形机器人拼到最后,早就不是比谁胳膊腿更灵活,而是比模型和数据。海外的特斯拉、Figure都在抢数据规模,宇树这套方案相当于建了条“数据生产线”。
![]()
之前看宇树G1的遥操视频,擦桌子、扔垃圾挺丝滑,现在才懂背后是G1-D这种设备在攒数据,不是光靠程序员写代码。
硬件细节能看出功底,毕竟宇树做四足机器人多年。0.1毫米的夹爪精度、小于100毫秒的响应延时,这些参数不是实验室数据——配套的仿真工具能模拟家庭、工厂场景,数据采集完直接在虚拟环境测效果,再用到实体机上,大大减少试错成本。这跟车企搞仿真测试再实车验证的逻辑一模一样,很务实。
![]()
但也不用过度期待,它不是给普通家庭用的。通用版没底盘只能固定用,旗舰版虽能移动,但主要针对企业客户,比如工厂巡检、商场货架整理这些场景。而且目前只支持室内,户外复杂路况还搞不定,跟咱们开车遇到的烂路一样,对机器人是大考验。
对咱们车友来说,这事儿的启发不小。机器人从“会跑”到“会干活”,靠的是数据和模型的积累,这跟汽车自动驾驶的进化逻辑完全相通。
宇树“先运动再干活”的理念,其实就是先把机械和控制的底子打牢,再靠数据迭代能力。现在很多车企搞智能驾驶也这样,先把硬件预埋好,再靠数据OTA升级。
![]()
总结下,G1-D不是啥颠覆性的服务机器人,而是宇树搭建的“技术基建”。它证明国内机器人企业不再只拼硬件参数,开始往更核心的数据和模型层面发力。未来咱们可能会在工厂、商场看到它的身影,默默给其他机器人“传经验”。大家觉得这种“数据教练”机器人,会不会像当年的激光雷达一样,慢慢普及到更多场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