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期中考试成绩是后期选科的重要依据,为增加监考力度,每班需要7位家长参与监考……”
“有志愿参加监考工作的家长可以私发我报名,人数不够的话,我会按学生名单依次安排。”
短短几行字,相信让很多屏幕前的家长,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尤其是最后那句“按学生名单依次安排”,像极了开盲盒,不知道这次会不会被“幸运”砸中。
一、 “自愿”背后的无奈,是谁在“增负”?
“家校共育”这四个字,我们举双手赞成。它意味着家长和学校应该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愿意参加家长会,积极配合老师辅导作业,甚至参与学校的义工活动。
但监考,这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专业的教务工作。它要求执行者具备绝对的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让家长来监考自己孩子的同学,这个场景本身就充满了尴尬:
- 当你走过自己孩子身边,眼神该如何安放?
- 当你发现某个熟悉的“别人家的孩子”有细微的作弊动作,是严厉制止,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一处理不当,引发家长间的矛盾,谁来负责?
- 更重要的是,维持考场纪律、处理突发状况,这本身就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的职责。让“业余”的家长上场,真的能“增加监考力度”吗?还是仅仅增加了“人手”?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家校共育”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当“共育”的范围无限扩大,变成了学校行政事务的“人手补充”,这是否已经演变成一种单向度的责任转嫁?
二、 被忽略的“大多数”:沉默的家长,真实的困境
通知里轻描淡写的“按名单依次安排”,精准地戳中了许多家长的软肋。
那些能“自愿”报名的家长,往往是时间相对自由,能够灵活调配工作的。而我们心里都清楚,有更多的家长,他们可能:
- 正在工地上忙碌,请一天假就少一天收入;
- 在医院的岗位上值班,救死扶伤,身不由己;
- 是“双职工”家庭,面对严格的考勤制度,为请假要磨破嘴皮;
- 家里还有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精力早已透支。
他们不是不愿意为班级付出,而是现实的重担让他们在“自愿”面前,只能选择沉默。而这条“强制轮换”的规则,无异于一场“道德绑架”,精准地将压力给到了这些本就疲于奔命的家长。教育的公平,不应以牺牲部分家长的公平为代价。
三、 真正的“共育”,是各司其职的合力
我们理解学校的辛苦,也感谢老师们的付出。但真正的“家校共育”,应该是在清晰的权责边界内,实现1+1>2的效果。
- 学校的责任在于: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执行严谨的教务管理(包括监考),并就将重要的学业信息(如本次期中考试关乎选科)清晰地传达给家长和学生。
- 家长的责任在于: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配合学校进行品德教育,而不是直接顶替老师,走上监考岗位。
我们需要的是更畅通的沟通,更人性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摊派。学校在出台一项政策前,是否能看到家长群体的多样性与真实困境?
让专业的归专业,让陪伴的归陪伴。我们渴望的“共育”,是肩并肩的伙伴关系,而不是让家长成为随时待命、填补人手的“编外员工”。
这次是7位家长监考,下次又会是什么?这件事,值得我们所有人体谅,但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