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孩子的“零食”和“玩具”都藏在田野里。
- 一种长着黄花、叶宽、结着像磨盘一样果子的野草,陪伴了无数农村孩子的童年——它的名字,叫 苘麻
![]()
一、童年的“野趣经济”:从野果到野草
在过去的农村生活里,孩子们没有零食、也没有玩具,他们的“快乐源泉”,往往来自野外的果实与草丛间的发现。
采野果、挖药草、抓蚂蚱、捉知了猴……这些不仅是游戏,更是童年的生计小智慧。
那时的孩子们常去田边采一些能换钱的野草:蒲公英、车前草、半夏、夏枯草……晒干后拿到集市上卖,就能换来几毛钱的“零花”。
而在这些能卖钱的植物里,有一种叶宽花黄、果如磨盘的野草——正是今天要讲的主角:苘麻
二、这种“磨盘草”,你一定见过
苘麻在全国农村几乎随处可见,除了青藏高原,在南北方的田埂、沟边、房前屋后都能找到它。
每到夏天,苘麻会开出几朵金黄色的小花,花落之后结出像“石磨盘”一样的果实,孩子们常叫它“磨盘草”“车轮草”“野芝麻”。
因为分布广,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名字:椿麻、塘麻、青麻、孔麻、毛盾草、绿箐……但无论叫什么,它的形象早已刻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三、“苘麻皮”:最早的天然纤维之一
别看苘麻是野草,它可是老祖宗的纺织材料之一。
苘麻茎皮富含柔韧纤维,可用来制作麻绳、麻袋、麻鞋、麻布……在没有塑料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
笔者的祖父曾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生产队专门设“苘麻田”,按时节收割后投进水池里“沤麻”。
麻皮泡软后剥取纤维,晾干、搓线,再织成袋、绳、布——结实耐用,成了当时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
那根绑稻草的绳、那个装粮的麻袋,很可能就来自这些野草。
四、“磨盘果”的童年回忆
苘麻的果实同样有趣。它圆圆的、扁扁的,像一个小磨盘。
小时候,孩子们会摘下嫩苘麻籽尝鲜,微酸带涩,却是当年的“天然零食”。
还有一个细节——在中秋做月饼时,农村人常用苘麻果当“印章”,压出漂亮的花纹。没有芝麻,就撒点苘麻籽代替,那种香气与口感,是旧时光的味道。
在中医里,苘麻籽又叫“苘麻子”,性寒,味甘辛,入肝经、肾经。老一辈人常用它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在没药店的年代,它是民间的“天然草药”。
五、从“生计植物”到“杂草”
随着塑料制品兴起,苘麻的纤维被化纤取代,麻绳、麻袋、麻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当麻绳不再值钱,苘麻也失去了经济地位。从“资源植物”变成了“杂草”。
更让人意外的是——苘麻生命力极强、繁殖迅速,在农田里常与作物争肥争光。对大豆、棉花、花生、蔬菜都有侵占性,严重时会让产量下降10%~25%。
于是,从前被孩子们采来卖钱的“磨盘草”,如今却成了农民锄草机的“重点清除对象”。
“从宝贝变累赘”,这是苘麻命运的写照。
六、或许有一天,它还能“回归”
其实,苘麻的纤维性能优良、环保可降解,如果结合现代技术重新开发,完全可以成为绿色可持续材料。
比如: 环保麻袋、可降解绳索、天然布料……在“碳中和时代”,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机会。
也许未来,苘麻能从杂草重回舞台,成为新时代的“植物纤维之王”。
结语:野草,也有它的黄金时代
一株野草,见证了农村生活的变迁。
它曾是孩子的玩具、农民的工具、也是那段艰苦岁月里最朴素的希望。
如今,它被归为杂草,但在很多人的心里,仍是一段“能卖几毛钱”的温柔记忆。
你还记得田边那种开着小黄花、结着磨盘果的野草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眼中的苘麻故事。
———⚖️———
⚖️ 特别声明
本文为乡土植物与农耕文化科普内容,旨在记录自然生态与民俗记忆,不构成药用或经济建议。如需采食或药用,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