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京东联合广汽埃安和宁德时代推出了一款新车,叫UT super。车没什么特别,价格倒是惊掉了不少下巴。
4.99万元起,含电池租赁,听起来像是在卖家电,不是车。
一时间,行业炸锅,网友直呼“这不是打价格战,是要清场”。
看似只是一台便宜点的电动车,但背后牵动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生死线。如果说蔚来、小鹏们还在讲情怀,那这次京东讲的,就是赤裸裸的账本逻辑。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掀桌子”的戏码,到底是京东的孤注一掷,还是电动车江湖的新开局?
![]()
事情发生在11月9日。京东商城首页挂出大图,宣告“国民好车来了”。广汽制造、宁德时代供电、京东独家销售,三足鼎立,看起来像是一场精心排演的“电动大戏”。
主角是埃安UT super,一款定位城市通勤型的纯电SUV。车型参数没太多惊喜,主打“够用”“实在”。真正吸睛的是价格:4.99万元起。这个价格并不包括电池本体,而是采用“电池租赁”模式,月付不高,适合年轻人或家庭第二辆车选择。如果一次性买断整车,价格也只要8.99万元。
放在当下的电动车市场,这个定价可不是小打小闹。比亚迪海鸥的起售价在7.38万元左右,零跑T03也要6万元起步,哪吒V更在7万元以上徘徊。UT super一出,等于直接把入门级电动车的地板打穿了。
而且销售模式也来了一次“换轨”。这款车不通过传统4S店,而是只在京东线上销售。意味着什么?省去了中间环节、压缩了成本、直接对接消费者。用互联网思维卖车,这不是第一次,但这次玩的够彻底。
更有意思的是合作方的组合:广汽埃安是传统车企里转型最快的那个,宁德时代是电池界的大佬,而京东,虽说是“外行”,却掌握着最关键的资产:流量、数据和用户信任。这三家凑在一起,市场立刻懂了:这不是简单卖车,这是在做一次系统重构。
这场发布会的余震,到现在还没停下。媒体用“价格屠夫”“颠覆者”来形容UT super,有些厂商则私下骂出了声。一位业内人士在朋友圈写道:“不是压价,是挖坟。”
看似一台平平无奇的小电车,实际却是一颗扔进市场的重磅炸弹。
价格低、销售新、合作深,这三件事放在一起,构成了京东这次出招的全部杀伤力。但它真正冲击的,并不是消费者,而是那些还在用老办法讲新故事的车企。
先看价格。4.99万元在以前,只能买到配置缩水、品牌边缘、续航勉强的“代步工具”。现在却能买到一台有品牌、有平台背书的电动车。这不是“便宜”,这是在逼同行重新定义“性价比”。
再看销售渠道。传统车企销售体系根深蒂固,4S店、区域代理、售后服务,一整套链条下来,成本高得惊人。而京东绕过这套体系,靠线上运营和物流体系就能完成交付和服务。这直接动了谁的蛋糕,不言自明。
最狠的是合作模式。传统车企大多是“自造自卖”,自己扛所有风险。而京东这次,等于把制造和技术外包,把销售和服务整合,用平台模式做车。这是轻资产打法,不烧钱,讲效率。用互联网人的话说,这是“把造车这件事,变成了一种服务”。
不少车企看到这场发布会的第一反应不是羡慕,而是焦虑。他们还在为库存发愁,京东已经在谈用户转化率了;他们还在想如何打广告,京东已经把车挂到了“双11精选”里。更讽刺的是,很多车企花大价钱搞直播带货,效果却不如京东一个首页推荐。
对比之下,谁在“画饼”,谁在“卖饼”,一目了然。
而这背后,其实正是传统制造与平台经济的正面碰撞。
很多人以为,京东是来卖电动车的。其实,它卖的是“买车方式”。
回头看,这不是京东第一次对传统产业动手。当年它做家电,把国美苏宁逼到了转型边缘;做超市,把家乐福沃尔玛“请”出了主战场;如今,它卖车,目标不是销量,而是定义权。
UT super的定价、销售和合作架构,是一次“平台化造车”的试验。京东不需要像蔚来那样建换电站,也不需要像特斯拉那样搞超级工厂。它靠的是整合资源,用自己的平台能力解决用户痛点。
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逻辑:用户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为体验、效率和透明度付费。京东懂的,是“用户运营”,这恰恰是传统车企最欠缺的部分。
而电池租赁模式的背后,是宁德时代的“能源服务化”战略。电池不再只是成本,而是资产;不再是一次性买断,而是长期绑定。这种模式,一旦跑通,未来可能会复制到更大范围——不仅电动车,甚至摩托、物流车、商用车都有可能。
再说广汽埃安。它早就不满足于“制造商”身份,想要在新能源市场里找到更多话语权。与京东合作,是一次“借势”,也是一次“突围”。
![]()
三方各有算盘,但目标一致:打破旧规则,建立新秩序。
而消费者,正是这个新游戏里最大的受益者。
UT super的发布,不只是价格战的起点,也是一次“语法革命”。
过去的汽车市场,是“产品为王”。你造得好,我就买单。现在,是“平台为王”。你服务得好,我才留下。谁能更懂用户,谁就掌握主动权。
京东的入局,把这个趋势推向了临界点。
它不是来跟谁打架的,而是来换一张桌子的。它说:你们慢慢比技术、拼材料,我先把价格打下来、把渠道铺开、把体验做顺。你们想清楚了,再来谈竞争。
而事实证明,这种打法并非空中楼阁。发布当天,京东平台上UT super的预约量就突破了10万。不是“围观”,是真有人想买。而且这种“线上下单、线下交付”的模式,正在被年轻人接受,甚至期待。
汽车行业的“互联网化”,说了十年,总算有人动了真格。这次,不是造个APP,不是请个主播,而是从根上改了玩法。
所以问题来了:接下来的市场,会不会变成“平台+制造”的主场?传统车企还有没有机会翻盘?或者说,谁是下一个被“掀桌子”的行业?
京东UT super的出现,不只是一次电动车发布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商业模式的宣言,是一场“重新洗牌”的预演。4.99万元的价格,只是表象。真正的革命,正在后台加载。汽车行业的冬天,不一定是因为寒冷,而可能是因为有人突然开了空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