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场哨响,读秒绝杀!11月10日晚,十五运会男足U20半决赛在深圳宝安体育中心上演了戏剧性一幕。这场经典的“以弱胜强”,让湖北队时隔多年向荣誉之巅发起冲击,也让外界的目光聚焦于赛场之外,是什么样的环境与保障,能让客场作战的队伍感受到“主场”般的温暖与力量?事实上,这正是宝安"蹭"上全运会热点后借势发力,精准打出的一套城市运营"组合拳"。
![]()
运动员赞不绝口:服务保障的“宝安标准”
从湖北队首战到最终挺进决赛,主教练高峰在多次采访中都由衷赞叹:“赛事接待酒店和赛场运营都提供了周到的服务,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
“回家的感觉”,这是多支参赛队伍在宝安参赛期间的共同感受,从球队抵达深圳机场的那一刻起,“从舱门到房门”的抵离服务便无缝衔接,确保运动员们能够以最快速度、最佳状态入住。在接待酒店,专项餐饮和住宿保障小组根据各支队伍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提供个性化的餐饮和住宿安排。当世锦赛冠军汪丽娜在餐厅与“酸菜炖粉条”不期而遇时,她惊喜不已,“食宿都很好,吃的也很棒!很符合我们东北人的口味!”一个简单的贴心细节是“精准共情”完成的温暖触达,正是宝安服务抵达人心的关键所在。
“软件”暖心,“硬件”更要过硬。除了生活上的关怀,宝安区还为参赛队伍提供了优越的训练和比赛环境。不少队伍将训练安排在“湾区之光”摩天轮、西湾红树林公园等城市地标,让运动员们在碧海蓝天之间挥洒汗水,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种将赛事与城市景观相结合的做法,不仅让运动员们放松了心情,也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之余,有机会深入了解宝安,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
![]()
中国首位拳击大满贯得主李倩在宝安体育馆完成十五运会首秀后,对赛场布置和氛围营造赞不绝口,称“赛场让人很容易兴奋起来,有点像职业赛事的感觉”。这些来自参赛运动员的肯定,无疑是对宝安赛事组织工作的最高褒奖,也向世界展示了宝安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区的专业水准和待客之道。
![]()
“流量”引擎:全民共享的“赛事红利”
蹭”热点”不能只赚吆喝。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经济的引擎。如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宝安的解题思路显得格外“会算计”。解题的第一步,是“引得来”。亲民的票价策略与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大大降低了市民的观赛门槛。市民陈先生就表示,正是相对优惠的票价,让他和同事们能够轻松地走进宝安体育中心,感受全运会足球的魅力。
亲民的票价是向市民发出的“邀请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为观众铺开的“红地毯”。特别是为方便市民及游客畅享盛会,宝安于11月推出的“十五运会宝安文旅专线”,串联赛事场馆、会展中心、商圈景点与城市地标,无需预约、无需购票,市民可在运行时间内直接上车,轻松开启宝安畅游之旅。作为全运会闭幕会举办地,宝安特别打造“十五运会主题巴士”,带领市民一路串联赛事场馆、交通枢纽与欢乐港湾、前海冰雪世界等热门景点,实现“观赛+观光”无缝衔接。运行时间为11月9日至11月21日,共13天。文旅巴士运营期间,市民可通过“深巴出行”小程序,实时查看专线车辆到站时间,合理安排出行。
而画龙点睛的一笔,则是“留得住”。宝安创新推出的“票根经济”模式,将一张小小的赛事门票,升级为一张“城市消费护照”。联动区内47家酒店、4家重点景区、9家文娱企业、41家餐饮企业、35家零售门店以及5大商圈的近150家企业,推出“十五运会票根享优惠”活动。这一举措巧妙地将观众的观赛热情引导至消费领域,无论是逛景点、品美食还是购物,小小票根带来了消费体验的升级,这也推动文旅产业告别“门票依赖”,迈向“生态共荣”,不同行业的经营者抱团共生、彼此导流,共同做大消费蛋糕。形成“一人观赛,多人消费;一日观赛,多日停留”的链式效应。
把赛场做成舞台 让“赛事”变“节日”
如何将热点“蹭”出深度和广度,宝安区把赛事作为引线,点燃了一场贯穿秋冬的城市文旅盛宴。这场城市级联动的序幕,由无处不在的赛事氛围拉开。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抵离动线,到地铁枢纽站内随处可见的吉祥物打卡点与赛事宣传片,再到中心区全面升级的道路景观,十五运会的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这种全方位的视觉呈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赛事的公众知晓度,更将体育精神转化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城市活力。
![]()
![]()
氛围的营造只是精彩的铺垫,真正的落点,是将这股“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宝安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娱活动,将赛场内外的精彩延伸至城市角落,区文旅部门举办“潮音海上来”音乐会,引进孟庭苇、Capper等知名歌手的演唱会,并在滨海艺术中心上演《万尼亚舅舅》《剧院魅影》等殿堂级剧目,为不同圈层的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选择。
在此基础上,宝安区顺势启动贯穿秋冬的“湾区聚宝季”文体旅商融合促消费活动,整合“看赛事、赏演出、游地标、享优惠”等板块,打造了“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惊喜”的消费场景。活动期间,不仅有高水平的赛事和演艺活动轮番登场,还联动了前海冰雪世界、湾区书城等文旅新地标,推出了丰富的主题文旅线路和惠民福利,将赛事的短期热度,转化为城市消费的长期动能。
![]()
专家观察 “持续放大体育赛事的综合效应”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认为,宝安区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有可为。十五运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宝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她表示,"所谓的'蹭热点',本质上是城市运营能力的集中体现。宝安已经证明,它不仅能接住泼天的流量,还能把流量变成留量,把留量变成增量。宝安区可以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宝安样本”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在赛事引进方面,可以积极申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事,持续提升宝安的“国际能见度”。在产业培育方面,出台更多像《深圳市宝安区关于推动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这样的精准政策,耿旭建议,“宝安应以赛事为牵引,重点培育‘体育+科技’产业集群,利用深圳的科技优势,吸引运动装备、康复科技、赛事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创新企业落户。”
在耿旭看来,宝安区的天赋和努力都很突出,必将能够进一步放大体育赛事的综合效应,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深圳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贡献更大的“宝安力量”。
记者手记
从一盘“酸菜炖粉条”的暖心细节,到一张“城市消费护照”的经济巧思,再到一场全民共享的文旅盛宴。回过头看,为了“蹭”好全运会这个热点,宝安干的每一件大事,最终都落在了“人”身上,让运动员舒心,让观众开心,让市民受益。这或许才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待客之道,也是它能将“流量”真正沉淀为发展动能的根本所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刘有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