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商业银行在信贷“主战场”拼杀时,北京农商行曾选择过一条另类路径——用金融投资与同业资产,撑起万亿资产规模的半壁江山。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农商行实现营收、净利119.26亿元、59.66亿元,同比增幅为-9.66%、1.53%。
从更长时间回溯,该行近5年的利润增速始终呈现出低位波动,有小幅上升趋势;
但营收增速波动幅度极大,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增幅分别为-7.99%、0.23%、18.09%、-9.66%。
![]()
“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源于北京农商行独特的资产结构:
截至2024年末,该行金融投资、贷款和垫款净额分别为4912.67亿元、4802.59亿元,投资业务规模已超越作为商业银行传统主业的信贷。
这一选择曾帮助该行在2024年债牛中实现18%的营收猛增,也使得其在今年的债市震荡中深跌9.66%。
信风注意到,随着如今债市调整、区域竞争加剧,这位曾经的农信改制“领头羊”似乎又希望重拾信贷作为业绩支点。
投资、同业“撑起”资产端
不同于其他以放贷为核心的农商行,北京农商行的信贷业务并不强势:
2024年该行贷款、金融投资、同业资产(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39.08%、38.83%、18.3%,与其他头部农商行的资产结构呈现出较大差异。
![]()
一方面,是北京农商行的金融投资与信贷占比基本持平,甚至剔除应计利息和损失准备后的贷款净额占总资产比重仅为37.96%,比重已小于金融投资。
据信风统计,该行2022-2024年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39.96%、39.42%、39.08%。
对金融投资的持续热衷,使得北京农商行的基本面与市场表现高度绑定,营收增幅与债市同频波动:
例如在理财赎回潮冲击、债市出现负反馈的2022年,该行营收大幅下滑7.99%;
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8个基点的2024年历史性债牛下,该行营收则大幅上涨18.09%。
另一方面,北京农商行的同业资产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或因北京金融机构云集、资金市场流动性高,该行同业资产占比始终在15%以上;
信风注意到,截至前三季度末,沪农商行、渝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同业资产占比均低于10%,即便是曾经的“同业之王”兴业银行,现今同业资产占比也不过6.51%。
但过高比重的投资与同业资产,也使得北京农商行的净息差水平始终较差
北京农商行披露,公司2024年金融投资、同业资产的生息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9%、2.76%,分别低于对公贷款0.24个、0.27个百分点,低于零售贷款1.35个、1.38个百分点;
2020-2024年,该行净息差由2.43%大幅下滑至0.97%,低于农商行整体水平0.76个百分点,在已披露信息的农商行同业中处于较差水平(567/595)。
在中收对营收的贡献率常年低于10%、轻资产业务无法形成支撑的背景下,生息资产的结构失衡已成为阻碍北京农商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制约其信贷扩张的并非资本充足率,该行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仍为14.51%,数值优于过半A股上市银行;
信贷业务的落寞,应更多源于区域竞争与城镇化导致的竞争失利。
一是北京的银行数量众多、贷款供应充足,同业之间竞争激烈;
二是北京城镇化率已达88.22%,留给北京农商行的县域腹地已然有限。
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农商行即便有心破局,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抓手。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指出,北京同业机构众多、竞争激烈,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贷款与金融投资收益率均有下滑,授信客户资质及议价能力较强也对其生息资产收益率形成压力。
改革方向渐明
如今囿于信贷之困的北京农商行,曾走在全国农信机构改革的最前列。
2005年10月北京农商银行成立时,就是农信系统中首家改制而来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其监管体制、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都被视作农信系统改革的样本;
2011年底,北京农商行曾成立IPO领导小组,意欲争夺“全国首家A股农商行”头衔,启动时点大大早于沪农商行、渝农商行。
但后续,北京农商行的IPO之路尤为不顺:
出于消化历史包袱等因素,该行直到2018年9月才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
后续七年时间共发布超30期辅导工作报告,近期报告显示其“IPO工作计划有所延后”。
漫长的上市路背后是众多棘手的难题:
例如北京农商行股权结构分散,第一大股东北京金控持股比例不足10%,或影响公司治理效率与战略稳定性;
该行近年来因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收到百万罚单,反映出内控与合规水平亦有不足。
冲刺资本市场的七年,是北京农商行规模失速的七年。
信风统计全国排名靠前的4家农商行资产发现,自2019年起,北京农商行规模增速明显落后于头部同业;
2025年上半年末,该行规模创下12.79亿元新高,但在头部城商行中的位次已经由2014年的第二位降至第四位。
![]()
对于北京农商行而言,这样的变化并不难预料;
毕竟信贷承压、区域增速分化的近几年,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始终在洗牌,长三角诸行对于京津冀诸行的超越已成为主线,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已经被江苏银行反超。
但北京农商行的另一重困境是,由于信贷业务常年处于弱势、对下沉市场的挖掘深度不足,以致于县域市场表现出更强的抗周期能力时,其业绩未能展现出农商行本该具备的韧性;
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贷款较年初增速仅为2.26%,弱于同为北京市属银行的北京银行与华夏银行。
业绩压力之下,北京农商行也在抓紧节奏转型,率先进行的就是管理层的“大换血”。
2024年年初,原华夏银行行长关文杰赴任北京农商行董事长;
次年来自华夏银行的易永丰获聘北京农商行首席信息官,原行长助理刘薪屹内部升任副行长。
如今北京农商行已形成“一正两副行长+两行助+首席信息官”高管层架构:
其中,白晓东任行长,韩继炀、刘薪屹任副行长,王正茂、魏广慧任行助,首席信息官则是今年新到任的易永丰。
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主导下,北京农商行的转型之路方向渐明:
一是落地数字化,在2024年制定未来五年的《数字化转型总体行动方案》;
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启动的“数实融合实验室”已有3个合作项目落地;
针对前沿技术,已发布专项行动方案用于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各项业务中的研发与应用;
同时正式运行数字化创新委员会和创新工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出台生态发展指导意见,上线产业数字金融接力服务平台,依托供应链平台、重点项目、新民居等开展生态营销。
二是将业务重点重新聚焦至信贷本源。
北京农商行2024年透露,公司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推进结构调整驱动资产负债表科学回归,资产负债结构持续向好,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持续提升。
当年财报中,该行同业业务已出现收窄趋势,截至2024年末,同业资产净额为2315.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55%。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指出,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加大对金融“五篇大文章”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贷款业务增速有所回升;
同时该行积极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压降低效资产,业务结构出现优化。
三是与北京主战场的华夏银行、北京银行达成内部战线的战略合作。
2025年3月,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发力科技创新、绿色低碳领域。
三家银行的管理层均表示了对“合作共赢”理念的支持;
关文杰表示,三家银行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三家银行讲围绕现代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发展、民生福祉增进等支点提升战略合作能级。
首次“会盟”之后,华夏银行与北京农商银行高层于9月再度进行深度交流,涉及人员有关文杰、白晓东,以及华夏银行董事长杨书剑、行长瞿纲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首次结盟后,三家“兄弟行”之间均出现高管输送现象,这或意味着“三兄弟”对京津冀市场的渗透、彼此战略的协同性远超同业,联盟情谊也更加稳固;
伴随着未来联盟的持续深化,北京农商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策略、方向或许也会出现相应调整。
不过所有的战略布局与自我革新,最终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北京农商行能否通过转型实现发展的关键一跃,仍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