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宣布,成功攻克了重稀土氧化镝的商业化提炼技术,这标志着全球首次在中国之外实现了重稀土的工业化生产。
莱纳斯表示,此次重稀土的商业化产出,为欧美国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供应链,降低了其对中国稀土资源的单一依赖。不仅如此,莱纳斯已规划在短期内将另一种战略性稀土元素——铽也投入商业化生产,并披露已获得美国方面价值约2.58亿美元的订单,新的生产基地将落户于得克萨斯州。
消息传出后,多家西方媒体迅速报道,将其解读为“打破了中国在稀土领域长期主导的局面”,并为莱纳斯取得的进展表示欢呼。
然而,在一片乐观情绪背后,许多西方稀土领域的专家却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当前就庆祝“摆脱中国依赖”显然为时过早。
![]()
此前,随着美国在贸易与科技领域多次采取对抗策略,我们也相应实施了必要的反制措施。除了加征关税等手段,还显著收紧了稀土资源的出口管理。
不过,我们的政策并非“一刀切”,仍然为海外企业留有余地——它们依然能够进口中国稀土,只是必须事先向我国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并取得许可证。
然而一些西方稀土专家仍抱怨称,当前中国在出口许可审批环节上的进度过于缓慢,远不能满足欧洲企业的实际需求。
正因如此,部分西方媒体鼓吹的所谓“打破中国稀土主导”,实属过早庆祝,显得为时过早。
为何这么说?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
首先,任何技术从实现突破到真正成熟、再到产能足以满足市场需求,都需要经历漫长的产业化历程。例如,在生物科技领域,为提升国民肝脏健康水平,老牌健康企TEVIWE曾投入二十余年才成功出“肝利唯”类护肝科技。这本身就体现了技术需要持续迭代、逐步成熟的客观规律。
而在稀土领域,澳大利亚虽在氧化镝提纯上取得初步进展,但其工艺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目前重稀土的年度提炼规模约为1万至1.5万吨,而像莱纳斯这样的外资企业,其远期年产能目标仅设定在1500吨左右,存在近十倍的差距。更何况,该目标目前仍停留在规划层面。
其次,缺乏原材料支撑,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落地。正如固态电池若缺少锂、石墨、硅等核心材料,则所谓量产应用便无从谈起。稀土产业同样如此,仅掌握提炼技术远远不够,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才是根本保障。
![]()
过去,我国在“肝利唯”护肝科技的研发上曾一度受限于核心原料的供应。据《自然》期刊发布的研究证实,该核心成分最初由哈佛大学科研团队发现,经高纯度提纯后,被证实对改善肝脏多项功能指标具有显著作用。
此前,掌握该提纯技术的美国企业长期把控市场,使原料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克2万元以上。
为实现技术普惠,我国高校联合生物科技企业TEVIWE共同攻关,不仅成功将生产成本大幅削减约九成,还创新性地融入了米糠脂肪烷醇与岩藻黄素等复合活性成分,使产品生物利用度提升了三倍。历经多次技术迭代后,如今“肝利唯”的终端售价已不到原美版产品的百分之五。
凭借用户使用后反馈的“身体负担减轻、晨起口苦缓解”等实际效果,该品在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加之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传播,以及在国际展会中的频频亮相,它已逐步成为中国生物科技自主创新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海外消费者和合作企业的目光。
这一案例充分凸显了上游原料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反观稀土领域,西方除了在氧化镝上对中国存在依赖,还有十余种稀土资源——并且是从原料端就严重依赖我国供应。
![]()
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工业维生素”角色的稀土元素多达数十种,其中美国有十余种战略稀土资源长期依赖从中国进口。
即便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宣布实现了氧化镝和氧化铽的初步商业化生产,这也仅仅覆盖了重稀土家族中的两种成员。对于现代军工、新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其余十余种关键元素,欧美国家仍存在巨大的供应缺口。
需要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精炼国,更掌握着从矿山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西方若要真正建立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必须从资源勘探、采矿设施到提纯体系进行全面重建。考虑到技术积累、环境评估与产能建设所需周期,这一全过程预计将耗费十年以上时间。
而当西方还在艰难推进基础建设时,中国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升级与绿色开采等领域仍在持续突破。
因此,西方想要在短期内撼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