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俄军贸那点事儿,总让人觉得像老朋友间的一笔旧账,本来互利共赢,结果时间一长,就露出了长远的得失。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渡过经济难关,大手笔出口苏-30系列战机给中国,总共近100架,换来45亿美元外汇,这钱当时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可谁成想,二十多年过去,中国不光把这些飞机用得顺手,还从中摸索出自家路子,搞出歼-16这款多用途战机,性能上直接甩开俄系同门好几条街。俄罗斯专家现在回过头看,直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俄罗斯那会儿真叫一个难,苏联刚解体没几年,1998年金融危机一闹,外汇储备见底,军工企业大批停摆,工人领不到工资,技术骨干外流。
苏-30这批货,本是苏联时代苏-27家族的升级版,双发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航程远、载弹重,本来是为自家空军准备的。可经济一紧,俄罗斯就把目光投向出口,中国正好赶上这趟车。
1996年,中俄签下首批苏-27SK协议,紧接着1999年12月敲定38架苏-30MKK,总价20亿美元左右。这批飞机2000年陆续交付,装备中国空军,极大提升了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作战半径超1500公里,挂载12吨弹药,远超当时主力歼-7和歼-8。
![]()
俄罗斯当时乐坏了,这笔钱直接救活了伊尔库茨克飞机厂和诺沃西比尔斯克航空厂,生产线重启,订单源源不断。2001年又追加28架,2003年再签24架苏-30MK2,主要给海军用,优化了海上雷达和反舰导弹接口。
到2004年交付完毕,总量76架MKK加24架MK2,俄罗斯外汇账户上多了近45亿刀。专家后来分析,这交易短期看双赢,中国空军补齐短板,俄罗斯喘口气。
可长远呢?俄罗斯没算到中国会这么快上手技术消化。苏-30的AL-31F发动机、N001VEP无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系统,全被中国工程师拆解研究,不是简单抄作业,而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
俄罗斯那边,军工体系本就依赖出口维持,卖给中国后,本以为能锁定大客户,谁知这成了技术外溢的起点。印度也买了270多架苏-30MKI,定制版带推力矢量和以色列航电,可中国这边不声不响就把苏-30用成自家模板。
俄罗斯专家如马基延科在报告中估算,当初那45亿虽解了急,但换来的是潜在订单蒸发200亿以上。为什么?因为中国学会了不光买成品,还能自己造更好的。
这笔账,俄罗斯到2010年代才慢慢算清,专家们开始公开反思,说出口苏-30是战略短视,忽略了对手的逆向工程能力。事实摆在那儿,俄罗斯军贸本靠苏-30家族吃饭,出口中国后,本该是巩固影响力的机会,结果养虎为患。
![]()
其实,这事儿也反映出军贸的本质风险。俄罗斯当时外汇饥渴,卖飞机换钱没错,但协议里技术转让条款松散,没设严格壁垒。
中国引进后,按国际惯例进行维护升级,俄罗斯也没法拦。结果,苏-30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催化剂,沈阳飞机公司从组装苏-27起步,逐步掌握全流程。到歼-16定型前,中国已国产化大部分部件,俄罗斯的“恩赐”反倒成了自家枷锁。
![]()
中国拿到苏-30后,没急着大规模列装,而是直奔实验室。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从2000年起,就对这些飞机进行全面剖析,发动机叶片拆开测尺寸,雷达天线切片分析波束,航电线路图重绘上百版。这过程说白了,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老路子。
苏-30的优点显眼:双座布局便于复杂任务,前机身加长提升航程,鸭翼加矢量推力机动性强。可缺点也明显,雷达探测距有限,约150公里,电子战模块老旧,集成度低。
中国工程师针对这些痛点下手,歼-16就是在歼-11BS基础上迭代出来的,2011年8月首飞,2013年小批量服役,2015年大批量生产。歼-16的亮点,全在航电和武器上。它装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250公里,比苏-30SM多出近1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攻击4-6个。
俄罗斯苏-30SM到2020年还用无源相控阵,升级慢半拍。中国这边,歼-16整合北斗导航、数据链系统,后座武器官能指挥小队僚机隐身作战,长机不开雷达就把射控数据甩过去,僚机直接发射霹雳-12或鹰击-83。
载弹量稳稳12吨,兼容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200公里,远超俄制R-77的110公里。发动机从AL-31F换成国产WS-10,推力12.5吨级,维护成本低,寿命长。俄罗斯专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
歼-16不光单机强,还形成体系,配歼-20隐身机和歼-10C轻型机,高低搭配,覆盖全谱作战。俄罗斯自家苏-30家族迭代到SM版,2012年服役,主要加了光电瞄准和头盔显示,可雷达还是老一套,电子对抗弱。
乌克兰冲突中,苏-30SM实战暴露问题,易被干扰,损失几架,让俄罗斯颜面扫地。中国歼-16D电子战型在2020年亮相,吊舱能压制敌方雷达,实战潜力大。
![]()
歼-16推重比1.1,机动性不输苏-30MKI,成本却降到8000万美元一架,苏-30SM要1.2亿。俄罗斯产能跟不上,2024年全年交付39架战机,中国同期歼-16产90架。技术上,中国用AESA雷达拉开差距,俄罗斯还卡在无源阶段,资金和技术人才流失加剧。
印度苏-30MKI虽定制,但航电依赖以色列,维护贵。中国歼-16全自主,供应链稳。俄罗斯专家反思,这不光是飞机的事儿,而是整个工业生态的落后。早年出口苏-30,本为赚快钱,结果丢了技术高地,现在想追,难上加难。
![]()
苏-30出口中国后,军火市场开始变味。俄罗斯传统靠苏-30家族吃饭,印度272架MKI是最大户,越南、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也买了不少,总出口超800架。可中国歼-16一出,性价比高,性能稳,潜在客户开始动摇。
巴基斯坦原计划看俄系,2016年转头买36架歼-10CE,2022年又加25架枭龙,实战中歼-10CE对印度阵风有斩获,订单直奔中国。埃及2015年买24架苏-35,本想续苏-30线,结果2023年谈中国FC-31隐身机。
俄罗斯损失不小。马基延科估算,潜在市场丢了200亿刀以上。苏-30单价1亿出头,歼-16八千万,探测远、导弹新,买家算账自然偏向。
印尼原意向苏-30,2024年选歼-10CE。俄罗斯产能低,2024年总交付39架,中国歼-16超90架,供应链断裂,乌克兰战事拖累。
![]()
俄罗斯军贸依赖中东和亚洲,CAATSA制裁后,伊朗买苏-35,可中国机型无后顾。歼-16出口版潜力大,缅甸、塞尔维亚在谈。俄罗斯反思,技术转移风险大,短期钱赚了,长远地盘丢了。印度还买苏-30,可周边国家转向中国,俄罗斯影响力淡。
中国这边,歼-16服役超400架,填补多用途空白,苏-30退居二线训练。俄罗斯苏-30SM升级慢,实战短板多。
![]()
2025年珠海航展,歼-16D亮相,电子战吊舱亮眼,俄罗斯媒体低调报道,却难掩差距。苏-30出口中国,本为经济救命,现在成了技术警钟。专家建议,新协议限核心转让,可中国已自立,歼-20、歼-35上马,俄罗斯追赶吃力。
技术流动双刃剑,俄罗斯经济恢复中,军贸仍是支柱,可教训在那儿摆着。早知苏-30不出口?或许吧,但历史往前推不动。中国航空从跟跑到领跑,歼-16就是里程碑。俄罗斯得调整,联合研发或新领域合作,才是出路。军火圈子小,这波涟漪,还会继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