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首款人形机器人“艾多尔”(Aidol)登台亮相——然后,它摔了个结结实实。零件散落一地,研发公司赶紧解释:“我们还在改进……”
但请别笑!因为这台能对话、识情绪、还能离线工作的机器人背后,藏着一场关乎国运的竞赛:大家现在请思考一下,为什么从中美到俄罗斯,全在疯狂“造机器人”?
其实大家只要瞄一眼俄乌战场就明白了,现在战争的主导,已经由人类转向了无人机。无人机的下一步,就是人形机器人。一个机器人,从一堆废铁到能行走、劳动,需要集成这个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科技,从材质的冶炼,到物体、声音的传感,到顶级AI的置入,再把数据并入大数据网络。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科技所处的位置。
落后就要挨打,昨天大国靠核武器自保,明天,可能就得靠机器人才能挺直腰杆子。当然,在财经领域,机器人的作用更大,现在全球劳动力短缺,这一点机器人就能帮忙。
![]()
所以,谁掌握机器人,谁就握有下一代制造业、军事、服务业的“钥匙”。
这就是现在各国开展机器人竞赛的真正原因。
下面说一下各国的进度,这个赛场,现在真正的对手,只剩中国和美国。美国的代表是特斯拉Optimus:马斯克放话“打造全能机器人”,但量产时间仍模糊。
再有就是Figure AI:自研Helix模型,现在已经能做部分家务。
中国呢,工业机器人比人形机器人的进展要快得多,比如酒店场景中,机器人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收六小件;在工厂场景里,则用于打扫场地和安保。
说到人形机器人,前几天,小鹏“Iron”也着实让大家惊艳了一下:穿衣走秀、猫步流畅,被质疑“真人扮演”后当场剪开皮肤秀里面机械结构——无论是科技能力,还是公关操作堪称教科书级!![]()
总结来看,中美机器人都在进入实际工作场景的路上。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产业链,欧美也有“可信任供应链”联盟,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中美之间,现在主要竞争点是在量产价格,中国宇树科技等公司正把价格压低至2.5万美元。要用中国的价格优势来定义产业门槛,用成本优势挤爆对手。![]()
相比之下,俄罗斯机器人“艾多尔”虽能离线对话,但运动能力堪忧,因为俄罗斯产业链一向比较薄弱:缺乏精密零部件供应链,依赖进口。所以它即便解决了性能问题,未来也要面临量产成本的问题,这一关过不去,结果最终是注定的。制造和成本这两大鸿沟,俄罗斯20年都未必填得上。
其实俄罗斯机器人的这一跤,摔出了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赛场上现在只剩下中国和美国,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科技赛跑,而是未来全球话语权的预演。昨天大国靠核武器自保,明天,可能就得靠机器人才能挺直腰杆。
#机器人 #中美 #美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