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网讯(记者 鲁芳 程雅丽 通讯员 方盈颖 孟令炜 陈敬博)初冬时节,通山县慈口乡的柑橘园里满目金黄,游客络绎不绝。“一到周末,路边就停满了从武汉、咸宁过来的车。从现在的橘子到即将成熟的橙子,采摘期能持续3个多月。”种植户李丽提着果篮,手法娴熟地剪下一串饱满的果实,眼角眉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几年前却曾陷入“橘贱伤农”的困境。慈口乡虽素有“柑橘之乡”美誉,但老品种退化、口感下降,让金字招牌渐渐蒙尘。“那时候,橘子卖不上价,烂在树上都没人摘,大家心灰意冷,不少人都准备外出打工了。”李丽的回忆,道出了当年的无奈与艰辛。
转机始于一场从民间到政府的合力突围。面对橘园老化、产业萎缩的危机,通山县委、县政府果断牵头,组织农技专家和市场能手四处考察,筛选良种,更带领像李丽丈夫邓昌权这样敢想敢干的橘农,远赴“脐橙之乡”秭归取经。
以邓昌权为代表的橘农们展开了一场艰难而坚定的“产业自救”。2022年,他与20户果农共同成立了慈口湖畔柑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引进椪柑、脐橙等市场热销新品种,经营着150亩果林。“今年产量预计有三四十万斤,销售收入能突破一百万元!”邓昌权的语气中,透着绝处逢生的底气。这场由橘农自发组织的“品质自救”,为全乡的产业复兴点燃了第一把火。
几乎同时,一场来自外部的“产业救援” 也全面启动。同年,慈口乡引进咸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山县格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复壮改造”“嫁接换种”“老园重栽”等系统性措施,并创新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救援模式,建设标准化精品柑橘园。在格宁农业的带动下,全乡柑橘品改全面提速。截至目前,慈口乡已完成柑橘品改面积超4000亩,大竹村、石印村等地纷纷建起高标准示范基地,产业根基得以重塑。
产业的复苏生机,也吸引了怀抱乡愁的能人返乡。返乡企业家朱龙生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将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变为现代化示范基地。2023至2024年,他创立的奥龙公司按照绿色、高产、高效标准,统一规划建设500亩早熟沙糖桔基地,预计在2027年全面丰产,为慈口柑橘品牌再添新翼。
从曾经闻名咸宁乃至省内的“柑橘之乡”,到陷入“烂在树上没人摘”的困境,再到如今“停车采摘客满园”的盛景,从橘农的“品质自救”到政府的“产业引援”,慈口乡以一场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产业革新,完成了从困境重生到振兴示范的“金色”蜕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