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巨头丑闻曝光!靠诈骗狂赚1140亿元:全球数十亿用户被坑惨
当AI被誉为未来,Meta的AI却成了骗子的“精准助推器”!内部文件揭露,这家巨头每年从诈骗广告狂赚1140亿,甚至还为欺诈设置“利润保护伞”:反诈行动一旦影响营收,立即叫停。
AI非但没守护用户,反而将受害者标记为“易感人群”,精准投喂骗局。这不仅是丑闻,更是科技巨头对道德底线的公然践踏!
诈骗也能当成生意?
![]()
Meta的商业基石是广告,占其总营收的97.8%。而一份内部文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其中约有10%的收入,也就是每年高达160多亿美元,直接来自那些“高风险广告”。
这笔折合超过1140亿元人民币的巨款,说明这些危险内容对公司而言,根本不是需要清除的垃圾,而是一块不能舍弃的核心资产。
为了保护这块“核心资产”,Meta内部建立了一套制度化的“利润保护伞”。今年的一份内部文件明确规定,任何反欺诈行动所导致的营收损失,都不能超过总营收的0.15%,也就是大约1.35亿美元。
![]()
这条红线意味着,安全团队的任何举措一旦可能触及更大的广告收入,就会被立刻叫停。
这套规则还体现在对广告主的双重标准上。小客户违规8次就会被封号,而那些贡献巨额广告费的大客户,即便有超过500次的违规记录,依然可以安然无恙地继续投放广告。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本质上是在为高风险的“大金主”们提供制度性的庇护。
更冷酷的是,Meta对此早就算过一笔账。内部的成本效益分析显示,纵容欺诈广告半年能带来35亿美元的收入,而全球监管机构可能开出的最高罚款总额也不过10亿美元左右。
![]()
在公司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道德选择题,而是一场稳赚不赔的商业赌博,罚款不过是经营过程中可以接受的成本。
Meta的技术系统,尤其是它引以为傲的AI算法,在这里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它非但没有成为守护用户的盾牌,反而被校准成了一个放大和加速欺诈传播的引擎。
平台的自动化审核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广告主的账户,只有在系统判定其诈骗概率超过95%时才会被封禁。这个形同虚设的门槛,为无数骗子敞开了大门。更荒谬的是,对于那些没达到封禁标准,但同样存在高风险的广告主,平台的“惩罚”措施竟然是提高他们的广告费率。
![]()
这无异于公开宣告:只要你付更多的钱,就可以在这里行骗。难怪公司内部都承认,在Meta上投放诈骗广告比在谷歌等竞争对手那里要容易得多。
一旦用户不慎点击了诈骗广告,AI算法的“恶”才真正显现。它会立刻将用户标记为“易感人群”,然后像投喂饲料一样,持续不断地向他们推送更多同类型的骗局。
印尼大学生阿妮塔就是在Instagram上被一个假冒背包的广告吸引,最终被骗走了800美元。美国佛州的退休教师玛丽,因为一个“免费礼品”的广告,被骗取了信用卡信息,毕生积蓄惨遭盗刷。
![]()
这些都不是孤例。仅在2024年,就有超过200万美国老年人因类似的骗局而遭受损失。这种技术引擎的破坏力早已不限于个人。美国商家古兹曼的公司,因为被4400条冒名虚假广告骚扰,生意一落千丈,最后不得不裁掉5名员工。
希腊的电商平台Skroutz,因商标被盗用进行虚假宣传,被迫耗费8个月时间起诉Meta,经济损失超过百万欧元。AI算法就这样,以极高的效率,将平台的数十亿用户和无数商家,都变成了这个欺诈体系下的潜在受害者。
面对来自全球的监管压力和舆论声讨,Meta的回应显得苍白而虚伪。它早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问责壁垒”,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关话术、象征性的整改和避重就轻的承诺,巧妙地消解着外界的压力。
![]()
事实上,Meta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公司内部至少在三年前就已经发现,他们无法有效阻止平台上的违规广告。今年的内部报告更是直言不讳地承认,Meta已经成为全球“欺诈经济”的支柱。
一份曾被提交给高层的系统升级方案显示,只要投入45亿美元,就可以将诈骗广告的拦截率提升到85%。但这个方案最终因为“影响元宇宙研发”而被驳回。这清楚地表明,Meta的“不作为”是主动选择,而非能力不足。
当外部压力来临时,这场公关表演便正式开始。欧盟依据《数字服务法案》开出4.5亿欧元罚单,全球15国的消费者组织联合发起抵制运动,导致其广告收入单月环比下降7.8%。
![]()
对此Meta一边让发言人出面,称“10%灰色收入”的说法“粗略且宽泛”,却拿不出任何反驳数据。另一边则抛出一些看似亮眼的整改数据。
公司宣称,在过去18个月里,诈骗广告的举报量下降了58%,并且今年已经删除了1.34亿条诈骗内容。但这些数字经不起推敲。
根据其平台每日推送高达150亿条“高风险”广告的规模计算,这1.34亿条被删除的内容,连单日推送量的1%都不到。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整改,更像是一种为了平息舆论的姿态。
![]()
在最近的一次表态中,CEO扎克伯格终于承认了公司在“反诈投入上的不足”,并承诺在2026年将相关预算提升至5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有诚意,似乎预示着一场彻底的变革。
然而市场对此的反应却异常冷淡,公司股价在承诺当天应声下跌2.3%。投资者们看得很清楚,扎克伯格的承诺里,巧妙地回避了那个最核心的问题:那条“任何反欺诈行动导致的营收损失不得超过0.15%”的内部铁律。
只要这条为欺诈利润保驾护航的根本大法不变,再多的预算也可能只是被用在更精密的公关和法律博弈上,而不是真正地保护用户。真正的改变,不在于投入多少钱,而在于是否愿意拆掉那个将欺诈系统化的“共谋架构”。
![]()
流量和技术本身没有原罪,但如何使用它们,却能照出一家公司的灵魂。当一个科技帝国将用户信任当成可以随时交易和折算的成本时,它离崩塌也就不远了。Meta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它最终选择坚守责任还是拥抱短期利润,将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