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关于孟加拉的事情。
![]()
提到南亚,很多人会想到印度的拥挤与杂乱,但在恒河下游,有一个国家把“穷”和“乱”演绎到了新高度——它就是孟加拉国。
这个面积仅14.7万平方公里(略大于中国安徽省)的国家,硬生生挤下了1.72亿人口,人口密度全球第一,被称为“南亚压缩饼干”。
![]()
明明坐拥肥沃的恒河三角洲,历史上也曾是“南亚首富”,孟加拉为何会沦落到如今的境地?
![]()
从“全球经济中心”到被殖民掠夺
联合国数据显示,孟加拉至今仍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24年人均GDP仅2622美元,略低于印度的2880美元,全球排名第139位。
![]()
全国60%的人口无法实现温饱,35%属于赤贫阶层,月收入仅两三百元人民币。街头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扒火车”仍是主流出行方式,首都达卡每公里平均行驶时间高达30分钟。
很多人不知道,18世纪的孟加拉曾是世界经济的“明星地区”。
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显示,1700年左右,孟加拉的GDP占全球4%-5%,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稳居亚洲上游,远超当时多数欧洲国家。
![]()
当时的孟加拉是南亚名副其实的“工业中心”:纺织业规模庞大,仅首都达卡就有8万名纺织工人,植桑养蚕、缫丝技术成熟,丝绸产品畅销全球;造船业更是发达,16-17世纪每年制造的船舶吨位是北美殖民地的十倍。
肥沃的恒河三角洲让农业连年丰收,水稻一年三熟,黄麻产量居世界前列,成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支撑。
![]()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普拉西战役征服孟加拉后,开始了长达190年的殖民掠夺,彻底摧毁了当地的经济体系。
为扶持英国本土纺织业,殖民者采取“双重标准”:对孟加拉出口的手工纺织品征收重税,同时允许英国商品免税倾销。
![]()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孟加拉纺织业崩溃,大批熟练工匠失业,只能转行做苦力。原本的“工业中心”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95%以上的财富被掠夺,经济基础被彻底摧毁。
1905年英国推行孟加拉分省,1947年印巴分治时,又将孟加拉一分为二:穆斯林占多数的东孟加拉划归巴基斯坦(称“东巴基斯坦”),印度教占多数的西孟加拉归入印度。
![]()
分治期间,300万印度教难民从东孟加拉迁往西孟加拉,70万穆斯林从西孟加拉迁往东孟加拉,政权交替引发的混乱造成严重人道灾难,进一步破坏了经济体系。
![]()
躲不开的灾害与污染
如果说殖民掠夺是历史根源,那么糟糕的地缘环境就是孟加拉摆脱贫困的“先天障碍”。
![]()
孟加拉的国土85%是平原,却被恒河及其支流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密集的水网。
这种地形让大型基建难以展开——修公路要频繁架桥,建铁路要避开汛期淹没区,截至2023年,孟加拉公路总里程仅8.7万公里,不足中国的2%,铁路里程更是只有2800公里,交通效率极低。
普通人出行只能依赖低效的船只或拥挤的火车,“扒火车”并非自愿,而是交通资源严重不足的无奈选择。
![]()
每年雨季,20%的国土会被洪水淹没,城市内涝持续数月。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孟加拉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3%,大量农田被冲毁,基础设施反复受损,原本就薄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作为恒河最下游国家,孟加拉还得“被动接受”上游的污染。恒河的污染并非来自传统认知中的生活污水和河葬尸体(这些有机物可自然分解),而是印度境内排放的工业污水。
![]()
这些含有重金属的无机物无法自然降解,全部汇集到孟加拉境内,导致布里甘加河等主要河流重金属铅含量超标300倍,被列为四级生态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监测显示,孟加拉PM2.5平均浓度超过185微克/立方米,是安全上限的18倍,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居民平均寿命会缩短6.8年。
![]()
污染的水源滋生大量病菌,大肠杆菌、铅中毒、皮肤病成为常见病,但薄弱的医疗系统根本无力应对——全国专业医生缺口达70%,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正规医院,老百姓生病只能“靠扛”。
1950年,孟加拉人口仅4100万,到2024年已增至1.72亿,70多年间增长了4倍多。
![]()
而国土面积有限,耕地资源被不断分割,人均耕地面积仅0.05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教育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孟加拉文盲率高达80%,农村地区女童入学率不足40%,大量劳动力因缺乏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
![]()
就业方面,全国劳动力人口达7800万,但正规就业岗位不足1000万个,大量青年涌入贫民窟,或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工作。
孟加拉政府虽规定女性18岁、男性21岁为合法结婚年龄,但农村地区早婚早育现象普遍,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不足18岁,平均生育子女数达3.3个。
![]()
这些孩子大多无法接受良好教育,长大后只能重复父辈的贫困生活,进一步加剧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
独立后的内耗,错失发展机遇
1971年,经过第三次印巴战争,东巴基斯坦正式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本以为独立能带来新生,没想到政治动荡又让这个国家错失了发展机遇。
![]()
独立仅4年,1975年孟加拉就发生军事政变,国父谢赫・穆吉布遇刺身亡。
此后国家进入长达15年的军政府统治,法治薄弱,政策朝令夕改,投资环境恶化,外资纷纷撤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1990年军政府结束后,孟加拉进入民选政府时代,但政治内耗并未停止。
![]()
总理职位长期在卡莉达・齐亚和谢赫・哈西娜两人之间交替,不同派系的斗争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投入等长期规划难以落实。
更严重的是,权力交替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权贵利益集团,社会分配严重不公。
![]()
富人区与贫民窟仅一河之隔,却呈现“天堂与地狱”的鲜明对比:富人区超市商品与发达国家无异,而贫民窟居民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这种贫富差距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
此外,孟加拉的地缘政治处境也十分尴尬。95%的国境线被印度包围,两国之间有198块飞地,领土纠纷不断。
印度作为地区大国,在经济、政治上对孟加拉形成牵制,孟加拉的对外贸易、能源供应等都受其影响。而历史上与巴基斯坦的矛盾,也让孟加拉在地区合作中难以获得更多支持。
![]()
很多人疑惑,既然孟加拉如此贫穷,为何近年经济增速能保持在6%左右?
纺织业和农业是目前孟加拉经济的主要产业,但是却被高度依赖。
农业方面,孟加拉实现了水稻一年三熟,粮食自给自足率较高,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仍以手工劳作为主,抗风险能力弱。
![]()
一旦遭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就会大幅下降,引发粮价上涨,进一步加重贫困。
此外,孟加拉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短板:工业体系不完整,除纺织业外,几乎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制约了产业升级;外资依赖度高,2023年外资净流入仅32亿美元,不足越南的三分之一;政府财政收入有限,2024年财政赤字率达5.8%,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民生和基建。
![]()
世界银行在《孟加拉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孟加拉的经济增长是“脆弱的增长”,过度依赖低端制造业和农业,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多元化,难以支撑长期发展。一旦国际市场需求波动或遭遇自然灾害,经济就可能出现下滑。
结语:
孟加拉的贫穷,从来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殖民掠夺摧毁了原本繁荣的经济体系,留下了难以修复的历史创伤;恶劣的地缘环境让基建难以推进,自然灾害和跨界污染雪上加霜;长期的政治动荡错失了发展机遇,社会分配不公加剧矛盾;单一的经济结构缺乏抗风险能力,增长难以惠及普通民众。
如今,孟加拉迎来了新的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扶贫和经济改革政策。
![]()
但要摆脱贫困,孟加拉需要打破多重枷锁:控制人口增速、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化解政治内耗、加强地区合作。
正如孟加拉人在极端环境中依然坚守的求生本能,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从未放弃希望。
![]()
或许未来某一天,随着多重问题的逐步解决,孟加拉能摆脱“脏乱差”的标签,让1.7亿人口真正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