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永居有几个误区,经常会干扰申请人的判断。
一、工作年限越长,就越有可能获批PR
不少人认为在新加坡工作越久,申请PR就越容易,其实是不对的。新加坡移民局(ICA)的考察因素不在‘时间维度’。ICA年度报告显示,工作3-5年的申请者获批率约32%,反而工作10年以上者只有约25%。
核心原因在于:长期从事低技能、非重点行业的工作,即便年限再长,也难体现对新加坡的不可替代性。
像餐饮业,零售业,家政服务就是过审难度最大,转PR最难的行业。
![]()
二、只要每年在新加坡居住183天以上,就一定能转永居。
转永居看的是个人与新加坡之间有没有强联系,没有明确规定的‘移民监’,所以居住时间只是移民局(ICA)众多考察因素之一。仅仅满足居住并不能证明你跟新加坡之间的强联系,也不能证明你对新加坡的贡献。
三、公司只要开着就行。
这是很严重的观念错误,不少人是通过新加坡自雇EP的方式移民新加坡,但他们为了节省成本‘单干’式的运营公司,也不请新加坡员工,公司只有低流水,甚至无流水,这样是很难转永居的。
除开个人融入情况,为新加坡做出贡献也是移民局的重点考察因素。一个低流水/无流水的公司在政府眼中=空壳公司。空壳公司会被认定为对新加坡的经济贡献不足,甚至在续签时会被怀疑薪水提供是否合理等问题。
所以聘请一些本地员工,为他们缴纳公积金(CPF),保持营业流水是很重要的。简单一句话,空客公司没用,真实经营最重要。
![]()
四、高学历更容易获批PR
这样的申请人往往陷入了‘学历至上’的误区。学历是有用,但学历搭配上错误的行业就没用。比如,硕士/博士从事普通教育咨询,或MBA毕业生进入传统零售行业。
新加坡移民局更看重的还是实际的贡献,在新加坡重点领域(如 AI、绿色金融、先进制造)就业的高学历者,才能额外获得 “学历加分”;若行业非重点,即便名校背景,也仅等同于 “基础门槛达标”。
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申请PR的成功率?
一、最重要的是行业选择
新加坡移民局是有行业偏好的,完全贴合国家战略的行业,比如科技与数字经济行业、传统的外贸物流、大健康与绿色行业等等都是PR获批率很高的行业。
传统服务业(如普通餐饮、零售)、低技能制造业(如成衣加工)的申请者获批率也普遍低于20%。
二、薪资要达标,按时纳税,公司按时年审
薪资是PR申请的 “硬性指标”。2025年EP持有者申请PR,薪资需至少达到行业中位数1.2倍。
CPF(公积金)缴纳记录是薪资 “真实性” 的关键。移民局会核查申请者EP与CPF缴纳金额是否匹配,若发现 “薪资申报高但CPF缴纳低”(如挂靠空壳公司),会直接驳回申请。
三、子女、配偶也在新加坡生活
子女与配偶在新加坡生活是“本地联系”维度中权重极高的加分项,甚至能成为申请的核心支柱。
比如小孩在新加坡读书,是移民局判断长期扎根意愿的关键指标,尤其在公立教育体系中的就读记录,加分效果显著。
此外,小孩在新加坡接受教育有额外的转永居方式。新加坡政府规定,小孩在新加坡公立学校就读,通过一次国家级考试(小六会考/Olevel/Alevel),就有资格申请永居,父母再通过子女担保路径申请PR,这是独立于EP工签的优先路径。
![]()
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参加社会活动也是与新加坡强联系的表现,社会活动的考量权重近几年一直在增加。其本质逻辑是通过社会参与度判断申请者是否愿意主动融入本地社群,而非仅将新加坡作为工作跳板。
所以,有选择的参与政府主导的社区志愿服务、本地行业协会组织的活动或者文化公益类的活动都有助于提高PR申请成功率。
五、本地消费也能证明生活重心在新加坡
ICA 对本地消费的关注,逻辑是通过日常支出轨迹判断申请者是否将新加坡视为长期生活场所,而消费记录是其中可量化的硬证据。
有固定住所的账单,如房租、水电、物业费、网络宽带等以及日常衣食住行的消费记录,又或者是健身卡年费,保险等都能很好的证明你的长期生活意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