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设计标准、监测体系等诸多疑问,才能让每一座桥都真正成为
‘安全桥’”
烟尘散尽,年初才完成主跨合龙、主墩高达172米的“云中之桥”发生垮塌,究竟是何原因?
11月11日,多位网友发布视频称,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境内的红旗大桥发生垮塌,现场尘烟滚滚,十分惊险。对此,马尔康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表示,双江口水电站红旗大桥因在11月10日巡线时发现边坡有裂缝险情,遂提前进行了交通管制,现场无人员伤亡。
![]()
视频截图
零伤亡的结果,绝非偶然。10日,巡查人员察觉桥面与边坡出现裂缝,相关部门立刻发布管制通告,在关键路段设下分流点与管制岗,更明确千元罚款的惩戒措施以杜绝侥幸通行。从发现隐患到实施管控,再到桥体垮塌,短短一天多时间里,多部门高效联动,避免了悲剧。
要知道,这座“Y”字形大桥是马尔康、金川、壤塘三地的交通命脉,日常车流不息,若响应慢一分、管控松一毫,后果不堪设想。
庆幸之余,垮塌本身更该深究。作为水电站库区复建工程,红旗大桥所处的地质环境本就复杂——库区水位升降软化岩层,冬春冻融循环扩张裂缝,即便采用先进连续刚构设计,单纯工程强度也难抵动态地质风险。
那么,红旗大桥发生垮塌背后,是地质灾害强度超设计标准,还是库区桥梁抗滑塌、抗变形等特殊指标存在设计疏漏?作为三地交通命脉,其抗灾能力是否能匹配预设的服役寿命?
另外,此次隐患发现源于人工巡逻,而非主动监测系统预警。对于库区特大桥这类高风险工程,是否按规范配备实时形变监测仪、裂缝发展追踪器等智能化设备?若始终缺乏全天候、高精度的监测体系,仅依赖工作人员周期性巡检,又怎能精准捕捉风险信号?这次“侥幸”发现隐患,难道能掩盖日常监测中“被动防御”的短板吗?这些疑问,唯有专业机构开展全面核查,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红旗大桥垮塌,是自然力的考验,更是对工程建设、安全管护体系的检验。唯有以此次事件为契机,直面设计标准、监测体系、管控衔接等诸多疑问,才能让每一座桥都真正成为“安全桥”,让交通建设在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