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铁六局路桥公司安盘高速项目的施工现场,一场悄然无声的“技术革命”正在一线产业工人手中萌芽生长。曾经需要五六个人齐心协力肩拉手抬才能完成的湿接缝模板吊装作业,如今仅需一名工人操控一台自制小车便可轻松搞定。曾经依靠老师傅凭借经验“听音辨位”的混凝土振捣工序,如今通过一套智能装置就能实现“透明化”施工。这些令人欣喜的改变,皆源于公司工会持续深入开展的“五小”创新创效活动。
![]()
小创新撬动大变革
“这个自动吊装小车,可谓是被‘逼’出来的创新。”桥梁工人王志东站在自己发明的装置前坦诚地说道。湿接缝模板安装作为桥梁施工的关键工序,长期以来依赖人工吊装,不仅效率极为低下,还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经过无数次的现场观察、反复调试以及方案修改,王志东团队成功研制出集卷扬机、移动轮、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自动吊装小车。“现在只需按下按钮,模板就能精准就位,施工效率提升了三倍以上,还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王志东自豪地介绍道。这项看似简单却实用性极强的创新,不仅荣获了中铁六局2025年职工“五小”创新成果一等奖,更已在公司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成为桥梁施工领域的“明星装备”。
在混凝土施工区域,另一项创新同样彻底颠覆了传统作业模式。工程技术人员王波展示了他研发的混凝土振捣质量检测装置:“过去判断振捣质量完全凭借经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既不准确又难以控制风险。现在通过这个装置,我们能够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密实情况,真正实现了从‘盲振’到‘智控’的转变。”这项创新在应用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还直接为公司节约检测费用60余万元,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创新活力竞相涌流
这些源自一线的创新成果,并非偶然迸发的灵感,而是中铁六局路桥公司工会精心培育创新土壤的必然收获。公司工会主席李岩介绍,为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工会专门搭建了“创新工作室”“职业技能比武”等多元化平台,构建起“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验改进—推广应用”的完整创新孵化闭环。“我们设立了专项创新基金,完善了评审奖励机制,就是要让每位产业工人都能成为创新的主角,让小创意有地方落地、好成果能够获得认可。”
![]()
在工会的积极组织下,定期举行的“创新沙龙”成为工人们交流创意、碰撞思维的热门平台,季度“创新成果发布会”则为优秀创意提供了展示亮相、加速转化的舞台。仅2024年,公司就收到“五小”创新成果40余项,通过推广应用累计创效超百万元,形成了“人人愿创新、人人能创新、创新有回报”的良好氛围。
从“会干”到“慧干”的蝶变
“五小”创新活动不仅高效解决了生产难题,更深刻改变着产业工人的成长轨迹,推动着他们从“熟练技工”向“创新能手”转型。王志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创新能手”的经历,激励着更多工友主动加入创新行列。“以前觉得创新是工程师的事,离我们一线工人很遥远,现在明白了,我们天天与设备、工序打交道,最清楚哪里需要改进,最有创新发言权。”王志东的徒弟张勇深有感触地说。
公司工会因势利导,推出“名师带高徒”计划,让创新能手与青年工人结对子,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激发创新思维。这种“传帮带”模式已培养出数十名既懂技术又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让创新精神在一线薪火相传。如今,走进中铁六局路桥公司的各个项目部,自制钢筋绑扎器、可循环使用的防护网、便携式检测仪等“五小”创新成果随处可见。这些小发明、小创造正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员工的小创新,企业的大财富。”公司党委书记汪凯这样评价“五小”活动。他表示,这些源自实践的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工效、保障了安全、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企业的创新文化,为传统建筑施工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郭花斌)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