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在俄失联中国女留学生已离世
圣彼得堡的寒冬挽歌:20岁留俄女生生命定格,海外求学安全警钟再鸣
“照片里的人,就是我的女儿。”11月11日下午,圣彼得堡警察局的会客室里,52岁的张先生声音嘶哑,指尖划过警方出示的照片时不停颤抖。这个从中国山东连夜赶赴俄罗斯的父亲,终究没能等来女儿张策问(化名)的平安消息——这个20岁的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大一女生,已在异国他乡停止了呼吸。
从10月31日中午的最后一条微信,到11月11日的噩耗确认,短短11天,一场跨越中俄两国的寻找与等待,最终以最令人心碎的方式落幕。#20岁在俄失联女留学生已离世#的话题迅速占据社交平台热搜,数十万网友的惋惜与追问背后,是海外学子安全问题这一始终紧绷的社会神经。
![]()
跨越国界的寻找:从“以为睡了”到彻夜无眠
张先生的手机里,还存着与女儿最后的聊天记录。10月31日北京时间11时20分,张策问发来“爸爸放心,我刚吃完午饭回公寓”的消息,附带了一张窗外圣彼得堡秋景的照片。彼时的张先生不会想到,这会是女儿留给自己的最后念想。
“下午六点我发消息问她晚饭吃什么,没回;晚上九点再打视频,无人接听。”张先生告诉凤凰网记者,起初他以为女儿是课程繁忙或是累得睡着了——作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新生,张策问刚到圣彼得堡3个月,正处于适应期,经常抱怨俄语课程压力大。直到11月1日清晨,手机依然无人应答,张先生才意识到情况不对。
接下来的几天,张先生的生活被电话和信息填满。他联系了女儿的同班同学,得知张策问10月31日下午并未去学校;联系了女儿租住公寓的房东,对方表示“公寓门反锁,敲门无人回应”;他甚至托人找到了当地的华人社团,志愿者们带着翻译多次前往公寓楼下守候,却始终没有收获。
11月7日,在连续6天联系无果后,张先生通过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正式报案。“领馆的工作人员特别负责,当天就联系了圣彼得堡内务部,启动了联合寻人机制。”张先生回忆,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手机24小时不敢离身,生怕错过任何消息。网络上不时传出的“女生已找到”“确认遇难”等碎片化信息,更让他备受煎熬。
11月9日,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张先生登上了飞往圣彼得堡的航班。11月10日抵达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总领事馆,却在次日被通知前往当地警局——等待他的,是女儿离世的确认和那张让他肝肠寸断的照片。
青春的裂痕:语言困境与隐秘的压力
根据圣彼得堡警方提供的初步调查信息,张策问的遗体于11月8日在穆里诺区一处居民楼外被发现,初步判断为高空坠落。“公寓里的灯还亮着,书桌上摊着俄语课本,行李箱半开着,里面放着几件叠好的衣服。”参与现场勘查的华人律师李娜向凤凰网记者透露,现场没有发现打斗痕迹,警方已排除他杀可能,具体死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悲剧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张策问的同班同学王宇(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一个月的张策问“状态很不好”。由于俄语口语不够流利,她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小组作业也常因沟通问题被边缘化。“有一次她跟我说,有同学嘲笑她的俄语口音,还把她的作业本藏起来过。”王宇说,张策文曾向她透露想换宿舍,但因为手续繁琐一直没能落实,最终选择在校外单独租住。
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仅是学习上的困难,更是社交孤立的困境。张先生坦言,女儿从小性格内向,出国前从未独自生活过。“她跟我说过,在国外没有能说心里话的朋友,每次视频都强装开心,挂了电话就哭。”为了帮女儿缓解压力,张先生原本计划寒假飞过去陪她,还提前订好了往返机票,如今却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凤凰网记者表示,每年都能接到数十起留学生心理求助案例。“低龄留学生尤其容易出现适应问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学业压力三重叠加,很容易引发心理危机。”该工作人员透露,使馆虽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但很多学生因“怕被贴标签”而不愿主动求助。
70万留学大军的安全考题:谁来守护异乡的他们?
张策问的悲剧,并非孤例。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70万,其中像张策问这样的本科及以下低龄留学生占比已达38%。而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加剧,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仅2024年,中国驻俄使馆就处理了127起涉及留学生的安全事件,其中包括3起意外身亡案例。
“很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他们在海外面临的隐性风险。”从事留学生安全服务10年的李薇告诉凤凰网记者,除了人身安全,心理问题、校园霸凌、法律纠纷已成为困扰海外学子的三大主要问题。她所在的机构曾做过调查,62%的留俄学生表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语言歧视,45%的学生有过孤独抑郁的情绪体验。
从制度层面看,中俄两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留学生安全保障机制。根据俄内务部数据,通过中俄警方联合巡逻、校园警务室建设等措施,2024年涉中国留学生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7%。圣彼得堡的多所高校还推出了“国际学生导师”制度,为新生配备中文或俄语流利的学长提供帮助,并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保障措施仍存在落地难题。张策问所在的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但所有服务均为俄语,且需提前一周预约。“对语言不好的新生来说,相当于形同虚设。”该校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刘畅表示,很多学生直到遇到严重问题才会联系使馆,“主动求助的意识还是太薄弱”。
安全专家则给出了更具体的建议。“留学生和家长都应建立‘安全清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指出,清单应包括当地报警电话、使馆联系方式、学校安保部门地址等核心信息;学生需定期与家人共享定位,避免单独前往治安复杂区域;家长则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突然的沉默或过度报喜,都可能是心理危机的信号”。
寒冬里的反思:别让“平安”成为海外学子的奢侈品
11月12日,圣彼得堡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气温骤降至零下3摄氏度。张先生站在女儿租住的公寓楼下,手里捧着一束女儿最爱的向日葵——这是他从国内带来的种子,原本想和女儿一起种在公寓的阳台上。
“我现在只希望能尽快把女儿带回家。”张先生说,目前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已协助他办理相关手续,当地警方也表示会加快调查进度,及时通报最终的死因结论。而在网络上,无数网友自发为张策问点亮蜡烛,不少留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安全防护经验,“睡前给家人报平安”“保存使馆应急电话”等建议被广泛转发。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已紧急召开中国留学生安全会议,宣布将为新生增设俄语强化课程和中文心理辅导,并对校内霸凌行为展开专项排查。中国驻俄使馆教育处也于11月12日发布紧急提醒,呼吁在俄学子“提高安全意识,保持通信畅通,遇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联系使领馆”。
“70万留学大军背后,是70万个牵挂的家庭。”王鹏研究员在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强调,海外求学的安全保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使馆要强化服务网络,学校要落实管理责任,家长要加强情感沟通,而学生自身更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圣彼得堡的雪还在下,张策问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寒冬。但这场悲剧留下的,不应只有惋惜与悲痛。如何让每一位远赴重洋的学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如何让“平安归航”成为海外求学的标配,这道考题,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作答。
(文中张策问、王宇为化名,部分信息综合自中国驻俄使馆公告及公开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