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隆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
伏羲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然而伏羲是谁,从古至今没人说得清楚,以至他被当成了神话人物甚至杜撰人物。本文运用创新性研究方法“汉苗对照+多学科佐证+社科方法验证”研究伏羲,发现,他发明了火种保存方法,是部落里的驯火者,因驯火而掌火,因掌火而君师,带领中华先民告别蒙昧,走向文明,用火种的传递换来了人种的存续,挽救了濒临灭绝的部落族群,是生前因火而王、死后因功而神的中华民族奠基人和中华文明开创者,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文始祖。
一、伏羲身份长期模糊不清
(一)父母和出生地不详
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说“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将华胥作为伏羲的母亲。东晋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海内东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可见,郭璞只是说伏羲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没有将华胥明确为伏羲之母。也有典籍认为,华胥出自华胥之国。
《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伏羲氏,风姓也,燧人子也”。袁珂认为,伏羲是取火者而且取的是自然火;燧人氏是人工取火;从取自然火到人工取火,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因此,伏羲在燧人氏之前,不可能是燧人氏的儿子。
《竹书纪年》亦载:“太昊之母......生帝于成纪”。成纪在哪?争议较大。主流观点认为,成纪指的是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不过,复旦大学李辉教授认为,天水缺少凤鸟、八卦、八角星等伏羲文化核心符号,难以说明它是伏羲出生地。
汉代纬书《诗纬·含神雾》把伏羲看作雷神之子:“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袁珂指出,雷泽是雷神的居处,所以雷泽中的大脚印应属雷神,华胥踩雷神脚印而孕伏羲,表明伏羲是雷神后裔。从神话看,说伏羲是雷神之子可以,可现在,我们探讨的是作为真人的伏羲。
可见,主流研究里,伏羲的父母和出生地均不详。
(二)被当作王者
《易经·系辞下》将伏羲视为王者:“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管仲之口,将伏羲当作王者:“虙羲封泰山,禅云云”。封禅是帝王祭天地的大典,这暗示伏羲具有王者地位。不过《封禅书》此内容属于追述前代,并非直接叙述伏羲称王之事。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援引刘歆《世经》称“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汉书·古今人表》也将伏羲列为上古帝王体系之首,视为帝王之祖。
可见,主流研究中关于伏羲是帝王的说法较为一致。
(三)被当作取火者
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河图挺辅佐》称,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可见,伏羲被当成了钻木取火者,与燧人氏的角色一样。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庖牺氏……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暗示伏羲用火熟食。《易经·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推测伏羲结网佃渔源于所画之离(火)卦,隐含他可能是取火者。
袁珂综合古典文献相关记载后推想,如果中国神话也有像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取火者,伏羲应当便是这样一个,他所取得的火,想来便是天然的雷火。为什么呢?因为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又“以木德王”,雷击木而生火,伏羲取得雷火而又妥为保管之,以“变茹腥之食”。袁珂是从古代的文化逻辑,依据古籍的相关记载来推测伏羲是取火者。也许,他的推测可以让一些深信传统文化的人信服,但是要说服更多人,则需要更多的论证。
可见,古今很多学者也把伏羲当作取火者,可是,他们的依据并不充分。
(四)也被当作苗族先祖
史学大家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考证,蒙阴一带曾是蒙族聚居地,伏羲后裔在周时为东蒙主,蒙为伏羲族氏,由此推断伏羲为蒙族,而苗族自称为“蒙”,因此认为伏羲是苗族先祖。王说得到了以下苗族与蒙阴关系信息的佐证,较为可信。苗青在《战争与西部苗族大迁徙》中运用苗族口碑资料说:“据苗族先辈的老人们代代相传下来,最早居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的,是一个叫做蒙(hmongb)的大的部落部族”。这个蒙部落所居区域,与蒙阴地区所处的东方区域相契合。石宗仁在《荆楚与支 那》中考证,山东省南部有蒙山,安徽北部有蒙城,砀山县有芒山,河南永城县有芒山,蒙山、蒙城、芒山等地名群落在鲁、皖、豫交边地区,均与苗族族称有关,今贵州、云南苗族仍自称为蒙、为芒,这些地名是苗族族称在这些地区的遗存,也从侧面反映了苗族与蒙阴地区所在的东方区域的联系。苗族人群父系基因O2-N5来源于更早期的江淮地区远古人群,而蒙阴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江淮地区相邻,这也为苗族与蒙阴地区所在的东方区域的联系提供了基因层面的佐证。
民族学家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认为,苗族洪水故事中的那对兄妹就是伏羲、女娲,因此,他们是苗族的先祖。其他学者,包括闻一多、马长寿、汪立珍也都执此观点。其实,苗族民间并没有普遍认为神话中的洪水兄妹就一定是伏羲女娲。伏羲女娲是兄妹以及把女娲当作女性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先秦似无此说。因此,将伏羲、女娲等同苗族洪水兄妹,依据并不充分。
(五)还被当作各种重要的神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伏羲被当成了不同的重要神祇。
一是被当作创世神。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楚帛书甲篇《四时》记载,天地初始一片混沌,伏羲迎娶女娲,婚后生下四子。四子后来成为司掌四时的神灵,他们确立四至四极,擎起苍穹,并以步测时,初步整顿宇宙秩序。后续又经炎帝、祝融、帝俊、共工等神多次调理,日月得以运行,天地有了四季,创世工程宣告完成。楚帛书是当前唯一记录伏羲女娲创世事迹的战国文献,被视作先秦完整创世神话体系,比记载盘古开天的《三五历纪》要早500多年。
二是被当作东方天帝。在基于五德终始说的五方天帝神话体系中,伏羲是司掌东方的天帝,身为春之神、百花之神,与辅佐他的木神勾芒一起,掌管春季万物生长,让东方大地繁荣有序。
三是被当作生殖繁衍神。河南淮阳等地民俗信仰里,伏羲被叫做“人祖爷”,当地有大量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再生人类的传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形象,也凸显着他们被视作阴阳交合、孕育生命的繁衍之神。
四是被当作宗教体系神。道教将伏羲纳入神谱:起初他继承三皇之首地位,后来逐渐被列为下三皇中的“天皇”,或被称为“八卦天神”。汉传佛教的《须弥四域经》也把伏羲纳入,称其为“宝应声菩萨”。
伏羲被当成各种重要神祇,显示出各地人民群众和各种文化体系对他的高度敬重。他被当作神,或许反而更能彰显他作为对人民群众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重要真实人物的存在。人的伏羲和神的伏羲共同出现在史籍中,导致很多研究者分不清他到底是人还是神,要么人、神相互否定,要么干脆说他是杜撰的。虽然伏羲人神混杂,身份模糊,但是,他应该是一位非常古老的中华先祖,而且对当时和后代的人们,做出了巨大贡献,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那么长的历史时间里,总想把他封神和封圣,而且至今仍在祭奠。
(六)主要贡献被归为八个方面
石朝江根据古籍记载,将伏羲的功绩归为八个方面。
一是观天象,制历算:伏羲观察日月星辰运转,划分出天地昼夜、春夏秋冬,始创农历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使中国迈进农业文明。
二是结网罟,驯家禽:伏羲受蜘蛛结网启示,创造网罟,显著提升渔猎效率,又教导众人饲养剩余猎物,开启原始畜牧业。
三是兴庖厨,行医药:伏羲推广熟食,改善饮食卫生。同时,他尝百草、制九针,开创原始医药学,拯救民众于疾病之苦。
四是画八卦,刻书契:伏羲领悟天地阴阳法则,创制八卦,以八种基本符号概括宇宙万象。古代有观点认为八卦是最早文字形式,是中华文字的萌芽开端。
五是定姓氏,制嫁娶:伏羲依据各部落特性,为人们确定姓氏,其自定为风姓,成为中华第一姓。他又规范嫁娶制度,推行族外对偶婚,纠正了群婚乱伦的状态。
六是兴管理,造干戈:伏羲划分区域,设立官职,构建了部落联盟的管理架构,奠定早期国家管理雏形。同时,他还组织人力打造兵器,用于防卫与征战。
七是化蚕制衣,制乐创歌:石朝江认为伏羲时期已开始利用蚕丝制衣,并且伏羲制作了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八是建都宛丘,以龙纪官:伏羲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定都,统御四方,还以龙作为官名标识,如设立青龙氏、黄龙氏等职官,建立起早期的职官体系。
以上贡献,除了四和八,现实中均有强烈需求。因此,如果伏羲是现实人物,他有可能做出了其中一个甚至几个重要贡献。但是,要说他一个人就搞出了那么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不过,如果像一些古籍例如《帝王世纪》一样,把伏羲氏作为一个寿命长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则有可能做出不少的历史贡献。
小而结之:王献唐关于伏羲是苗族先祖的论证较有说服力,且有相应资料佐证,本文从之。其他学者关于伏羲是苗族先祖的论据并不充分。伏羲的其他方面,包括父母、出生、是不是王、是不是取火者以及到底做了哪些贡献,均因年代久远、研究方法以及证据不充分等问题,难以下结论。但是,伏羲名号能流传那么久、那么广,说明他的事迹曾经有很深、很广的群众基础,因此,即使我们看不清楚他是谁,也不能轻易断定他没有存在过,更不能轻易断言他纯粹由人杜撰。
二、伏羲身份长期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
主流伏羲研究方法,以汉文献解读为主,辅以考古、民俗和民间传说。该法优点多,缺陷也明显,是伏羲身份长期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其一,伏羲时代距可以文字包括甲骨文记录信息的年代不知几何年,加上民族迁徙、战争频繁、技术短板、管理局限等原因,古典文献里难以保存完整和准确的伏羲信息,因此,依赖文献记载来研究伏羲,有天然的局限性,古人只能零零散散地记录伏羲一些模模糊糊的信息就是例证;其二,远古时代的知名人物,名字大多因主要事迹而取,解读名字可以获得重要信息,但是,运用汉文难以解读伏羲众多名字的含义,更难以将之解读出关联的意思来,说明光用汉语言来解读伏羲局限大,芮逸夫等人依靠少数民族语言来释名伏羲就是例证(刘文英、董楚平、朱文旭等人也认为伏羲诸名可能不是汉语名字,而是少数民族名字的语音);其三,由于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汉文学者即使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也难以挖掘和解读其语言和文化中保存的伏羲信息,甚至容易导致运用模糊的汉文献里的伏羲信息来解读少数民族有关伏羲或者无关伏羲的一些文字、口头和民俗信息,现代学者们关于苗族洪水兄妹是伏羲女娲的观点难以服人就是例证。最后,由于前面三大不足,即使有新的重要发现,也难以运用现有的伏羲知识,与之对照出重要信息来。
三、伏羲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长期从事苗、汉两语互译工作的贵州苗族学者龙潜一,用熊语来解读伏羲的身份,再和汉文献有关伏羲记载的解读相印证,得知伏羲是真实人物,因驯火而掌火,因掌火而君师,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均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8月,他的学术论文《伏羲印象与中华民族共同性探源研究》被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办公室收入《第九届“汲古黔谭”学术论坛论文集》。
(一)“汉苗对照”是重要研究方法创新
首先,用苗语来研究先祖伏羲的身份合乎情理。王献唐认为,伏羲是苗族先祖(自然也是其他众多民族的先祖)。因此,用苗语解读苗族先祖伏羲合乎情理。伏羲后裔之一苗族数千年封居于边远山区,与外界交流甚少,日常用语的音、义变化不大,祭辞、古歌等严肃口传经典的音、义更是保存完好,加上后文显示的、与伏羲名号紧密相关的存火、管火、用火行为从古延续至今,其基本音、义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用保存较好的苗语来解读先祖伏羲,合乎科学。
其次,用苗语东部方言即“熊语”研究伏羲身份更有优势。一方面,苗语东部方言区是伏羲后裔王者炎帝(著名炎帝研究专家阳国胜观点)所统治的区域,炎帝氏族是伏羲文化直接传承者,因此,该区域可能保存了更为完整的伏羲信息,用该区苗语研究苗族先祖伏羲,近水楼台。一方面,该方言源自伏羲部落早期语言,用它研究伏羲,科学性更高。该区苗族自称“Xongb”(音“熊”,“人”意),其语言为“dut Xongb”(音“读熊”,即“人语”)。该区苗语里,称“熊”为Xongx,音、义均与汉同。“熊”在先秦写作“能”,“能”在先秦读着“耐”,与该区“人”的苗音nex极近。“熊”在先秦读“雄”,其苗音Xongx与“人”的另外一个苗音Xongb也是极近。根据“音近意通”原理,可知能、熊皆“人”,与该区将熊当成人来理解的习俗相印证。从造字看,“熊”下“火”上“能”,可知会烧火的“能”(音“耐”)是人类,不会烧火的“能”是熊类。可知该区苗族自称的“Xongb”,乃是指会烧火的“能”群体即“熊”部落,其语言“dut Xongb”即“熊语”。该区在先秦属楚,而楚国王室为“熊氏”,自称皇熊氏伏羲后裔。可见,该区苗族的自称“熊”,源于伏羲部落以熊为图腾的时期,其语言“熊语”源于伏羲部落最早期语言。何解?伏羲是驯火者(见后文),“能火”为“熊”,“能”/“人”、“熊”/“人”的苗音极近,符合人类最早期以物拟人思维,熊图腾当为伏羲部落最早图腾,与中华神话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熊图腾才是中国最早的图腾崇拜”观点印证;伏羲风(凤)姓,该区苗族以“鸟”指代人称“我”、“你”、“他”,当是伏羲直系后裔;推知熊语源自伏羲部落母语。另一方面,熊语主要载体巴狄文化包括“巴狄”及其分支“巴狄熊”、“巴狄扎”,因传承严格而保存较好,因此,用音、义稳定性较高的熊语研究伏羲,自然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汉苗对照可取长补短,增加研究的科学性。据复旦大学李辉教授观点,中华民族“同根多元一体”。分子人类学研究显示,远古时期,部落人少,主居南方,同祖共语,共创文字。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多,部落支系增多并分开迁徙。北渡江河、居于西北者,成为汉人先祖古羌,留在南方和迁徙江淮者,成为南方少数民族包括苗瑶等族的祖先。再后来,两者相遇、交往、通婚,爆发逐鹿之战。战后,留居中原者,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远徙深山者,成为如今的少数民族包括苗族。中原族群众多,人口众多,为了加强管理,就产生了相对发达的文字性文献体系。这些文字性文献,既记载官方主导的零散信息,又记载民间流传的零散信息,还记载诸子整理官方和民间零散信息后形成的诸多信息,为我国留下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伏羲文献资料。与此相对,苗族5000年来长居深山,虽然时常因天灾人祸而迁徙,但是安居是主流。在此期间,为族群生存,苗族同胞以巴狄文化为主要载体,以口头记录为主要方式,保存、继承和发展了先祖开创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知识和信息,包括伏羲口头信息。可以说,汉主朝廷,长于文字记载共祖信息,苗居山野,擅长口头保存共祖文化,两者分则各短,合则共长,取长补短,相互对照,是研究共祖包括伏羲的科学方法。松桃巴狄龙潜一用此方法研究伏羲并且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说明此法有效。
(二)龙潜一运用汉苗对照方法论证伏羲是驯火者的基本逻辑
第一步,用熊语解读和概括伏羲十六个名字的单个含义和共同含义。
汉古典文献里记载的伏羲,又叫做伏犧、伏戏、伏戲、伏牺、虙羲、宓羲、炮羲、包牺、庖牺、太嗥、太昊、太昊伏羲、犧皇、皇犧、熊皇,等等。这一系列名字,用苗语东部方言即“熊语”来解读,都是描述火种保存和管理的行为。每个名字的具体解读如下:
(1)“伏羲”、“伏犧”、“伏戏”、“伏戲”、“伏牺”、“虙羲”,苗文Fub Xid,意为“聚拢火灰成堆”。Fub(伏)为“聚拢堆积”,xid(羲)为“火灰”。
(2)“太嗥”、“太昊”,苗文Tet Hot,意为“聚拢的火炭”。Tet(太)为“火炭”,hot(昊)为“两个或更多的数量在一起”。
(3)“太昊伏羲”,苗文Tet Hot Fub Xid,意为“以灰堆掩盖聚拢的火炭”。
(4)“宓羲”,苗文Mib Xid,意为“以火灰封存”。mib(宓)为“封闭气息”。
(5)“庖牺”,“炮羲”苗文Pox Xid,意为“拨弄火灰”。pox(庖)为“拨弄”(打开或聚拢)。
(6)“包牺”,苗文Box Xid,意为“用火灰掩盖”。Box(包)为掩盖”。
(7)“犧皇”,苗文Xid Huangx,意为“星火之源在火灰中”。huangx(皇)为“点燃星火的原料名称(磺)”。
(8)“皇犧”,苗文Huangx Xid,意为“灰中的星火之源”。
(9)“熊皇”,苗文Xongb Huangx,意为“掌管火源的男子”。Xongb,谐音“熊”、“雄”等,是熊语区苗族的自我族称以及对男子的称呼。
可见,伏羲的系列名字,都是描述火炭(火种)保存管理行为的用词。古人常用某人的主要事迹为他取名,因此,“伏羲”就是人们对火种管理者的称呼。这是在火种保存技术、烧火技术紧缺的背景下,驯火者该得的殊荣。
第二步,用熊语所承载的民俗和文化来巩固结论和合理推论。
熊语承载的民俗和文化表明,伏羲成为第一个学会保存和管理火种的人之后,还成为了专门的烧火者,进而成为了君师一体的部落领袖。这里的“君”,指的是领袖。这里的“师”,指的是教育者包括原始宗教开创者。
“伏羲”是行为性名称,在《巴狄雄萨滚》(意为“巴狄雄经辞”,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还有他的职能性名称,全称Ghax Sheub Ghoub Deid(噶率构狄)。行为性名称“伏羲”,是因掌握火种而命名;职能性名称“噶率构狄”,则是因事迹、贡献、影响而命名。Ghax Sheub Ghoub Deid(噶率构狄)是“教育者、领导者和薪火文明起源者“的合称。其中,ghax(噶)是前缀词头,sheub(率)为“教育者、领导者”,ghoub(构)为“根源、来源”,deid(狄)为“烧火”。Ghax Sheub Ghoub Deid(噶率构狄)表明,伏羲是从自然火现象中最早领悟出火种保存技术的人,后来成为了烧火者,进而成为了君师一体的部落领袖。
Ghax Sheub Ghoub Deid(噶率构狄)简称“巴狄”,“巴狄”原是“烧火者”的尊称,后来专指苗族巫师和苗族宗教。可见,伏羲作为专职烧火者的名称“巴狄”,后来演化成为了原始宗教及其从业者的名称。这表明,君师一体的薪火文明开创者伏羲,也是苗族原始宗教“巴狄”的开创者和司行者。
第三步,再将熊语解读结论与汉文献解读结论相对照,相互印证。
许多历史学家也认为伏羲是真实人物。关于汉古籍记载的伏羲信息,如果用神话的意识思维去解读,呈现的翻译结果就会把伏羲解读为神话人物。现在,从符合逻辑与事实的科学思维角度去解读,得出的白话文翻译结果:伏羲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尚书·顾命》最早记载了伏羲遗迹:“河图,在东序”。《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先秦诸子所著。也就是说,诸子根据自己所闻的传说,书写着年代相隔甚远的上古人物伏羲。继《尚书》之后,记载伏羲事迹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和《周易》。往后文献,基本是在这几本书所载伏羲信息基础上,进行补充或者发挥想象。唐代孔颖达等人对《尚书》的注释集《尚书正义》记载:“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根据2012年1月第1版《新华字典》的释义理解,“母”为“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曰”为“叫做”,“华”为“光彩;光辉”,“胥”为“都;全”,“以”为“因”,“木”为“木柴”(烧火),“德”为“恩惠”,“王”为“首领”。那么,“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的整句话,译为白话文就是“来源叫做光辉满满,因使用木柴的恩惠而成为首领,就是太皞了”。进一步解释为:诞生于光辉满满的自然火现象,因为掌握使用木柴烧火的技术,有了恩惠而成为众人的领袖,就是太皞了(熊语意为“堆火炭”的人)。可见,汉文献对伏羲的记载与熊语言对伏羲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伏羲因驯火而王。龙潜一的这个解读,尽管与主流解读差异较大,但也有其自身逻辑。
四、伏羲是生前因火而王死后因功而神的中华共祖
(一)“汉苗对照+多学科佐证+社科方法验证”方法
龙潜一通过汉苗对照方法,得出了伏羲是驯火者(发明火种保存方法者)进而成为掌火者进而成为君师一体部落领袖的研究结论。但是,这个结论依然只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假说,它要被普遍接受,还需要更多的佐证,尤其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靠增加解释力来增加说服力。因此,笔者以其为基础,将多学科领域整合起来,形成“汉苗对照+多学科佐证+社科方法验证”方法,更为系统地研究伏羲。从世界范围看,土著语言保存了重要史前信息,后世用文字记录了相关情况。因此,可以语言考古学为基础,“文土对照”出上古信息,再以“多学科佐证”,得出可靠结论。至于是否需要科学验证,端看实际。
(二)伏羲驯火的佐证
汉苗对照方面。龙潜一对伏羲十六个名字的熊语解读非常生动。不过,“先秦无轻音”,如今的声母“f”在先秦发作“b”或“p”,因此,伏羲、伏犧、伏戏、伏戲、伏牺、虙羲等,在先秦不是读“fu xi”,而是大致读“bao xi”或“pao xi”,和“炮羲”、“庖牺”或“包牺”音近。笔者将这十六个名字进行排列后发现,它们恰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存火流程,每个名字都是存火者对不同存火环节的精准命名,呈现着存火者存火或存火教学的生动场景:掌握火源的男子(熊皇)——聚拢火炭(太皞、太昊)——以灰堆覆盖聚拢的火炭(太昊伏羲、伏羲、伏犧、伏戏、伏戲、伏牺、虙羲、包牺)——将火炭密封得好一些(宓羲)——打开内存火炭的灰堆(炮羲、庖牺)——发现星火仍在灰中闪耀(犧皇、皇犧)。很有可能,这个存火流程就是伏羲自己发明的存火模型和存火教材,而他之所以要研发这个流程,既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熟练地掌握存火技术,又是为了更好地教授人们存火技巧。或许,正是因为每个名字都是一个完整存火流程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在学习和传播存火技术时,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使得即使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后,它们都一起流传了下来!本段解读,与《易经》等古籍关于伏羲与火有密切关系的记载相印证。
神话研究方面。袁珂综合古典文献相关记载后认为,如果中国神话也有像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取火者,伏羲应当便是这样一个,他所取得的火,想来便是天然的雷火。为什么呢?因为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又“以木德王”,雷击木而生火,伏羲取得雷火而又妥为保管之,以“变茹腥之食”,就是完全合理的推想。他认为,伏羲对人民最大的贡献,应该就是把火种带给人民。袁珂的研究,支持了本文关于伏羲是驯火者的观点。
羌彝民俗方面。根据石朝江的观点,汉、藏等族的先祖西羌,和苗、瑶等族的先祖东蒙,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源头。熊语中,先祖伏羲的名号多与“火”相关(如“伏羲”=“聚拢火灰”,“太昊”=“聚拢火炭”);羌语及其支系彝语中,与“火”、“祖先”相关的核心词汇存在语音对应——彝语“火”为“tʂʰu”,羌语(北部方言)“火”为“tɕʰu”,二者语音相近,且均与“祖先祭祀”绑定(彝族“祭火节”、羌族“火塘文化”中,火被视为祖先的象征);可见,西羌和东蒙拥有“祖先与火”的共同文化表达。另,1-2万年前的玉蟾岩(属苗文化区域)与迄今9000年的大地湾(属羌文化区域)均用“灰堆+砾石”存火,说明两者共有一个2万年以前的存火源头。可见,东蒙和西羌,应有一个共同的火文化来源。后文证明,两者源于伏羲部落。因此,这个来源就是伏羲部落驯火文化,进一步佐证了伏羲与驯火有密切关系的观点。
人类用火规律方面。从火源角度看,人类用火,先后经历“利用自然火—保存自然火—人工取火——工业存火”四个阶段。利用自然火阶段,人类从偶发的雷火和草木自燃中取火,用于日常所需。保存自然火阶段,人类已经学会保存、管理和运用火种。人工取火阶段,人类靠钻木或燧石等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火源。工业存火阶段,人类已经学会通过物理、化学等工业方法保存火源,例如打火机,并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显然,利用自然火的阶段过于早,史籍记载无意义,而工业存火阶段太晚,古籍无法记载。因此,古籍关于古人用火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保存自然火阶段和人工取火阶段。古籍中,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耳熟能详,单单缺少保存自然火阶段即保存、管理和运用火种阶段即驯火阶段的直接记载。《易经》、《尚书正义》等典籍里有关于伏羲与火的记载;通过熊语解读,伏羲诸名恰好是一个存火流程,伏羲作为驯火者,正好补上保存自然火阶段空白。
玉蟾岩考古方面。该洞穴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属于炎帝部落统治区域,出土的灰堆、陶片、网痕、化石和谷种等,与古籍中关于伏羲驯火、陶煮、制网、渔猎和开启农耕等方面的记载相印证。遗址有大量陶器散片、层叠白灰面、木炭沉积物,更有多处富集炭屑、动物烧骨的烧灰堆。这些灰堆直径普遍在40厘米到50厘米之间,厚度通常不足10厘米,大的厚达15厘米以上,且内部混杂着大量的砾石碎块(有专家认为,它们很可能是用来保存火种。熊语里,灰即“羲”,不仅包括草木灰、土灰,还包括沙子和砾石)。可见,这里的古人类,已经熟练地运用火来取暖、烤肉、烧骨、烧石、制陶、烹食,等等。这说明,他们早已不是靠偶发的天然火来取火,而是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火种的保存、管理和运用技术。2004年11月,经中央若干部门联合批准,中美联合考古队进驻玉蟾岩。考古专家对洞内烧骨碎片和木炭沉积物标本进行放射性探测,初步确定陶器碎片的年代迄今1.8万年。2009年6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了有关玉蟾岩陶片断代的文章,指出时间为1.4-2.1万年。陶片是火烧出来的,因此,该洞内人群学会保存火种的期间,应该早于甚至远早于2.1万年。远古时代,技术进步非常之缓慢,玉蟾岩发达的用火技术可能是积累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年的结果。如果该遗址继续发掘,有可能会发现更早的用火和存火证据。《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唐文萃》说:“太昊在住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年”。后人总觉说伏羲迄今“五万余年”这个说法太夸张,是因为没有和其他地方的存火年代相比较。世界范围看,以色列、南非和法国的古人类,分别在79万年前、70万年前和20万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火种保存技术。如果伏羲真是火种保存技术发明者,结合1984年发现的、离玉蟾岩仅仅6公里的福岩洞古人类距今8-12万年的时间,并对比在外国发现的20-79万年前就已经学会保存火种的时间,我们就不仅不会觉得“五万余岁”夸张,说不定,还会认为它“恰好”。玉蟾岩和福岩洞两处遗址周边尚未发现其他古人类遗址,而两者又如此接近,玉蟾岩的古人类大概率是福岩洞古人类的后代。福岩洞遗存大量动物骸骨,但是尚未发现用火痕迹。玉蟾岩还发现了“网”的痕迹。玉蟾岩的生活环境,完全就是一个很适合采集、狩猎(山林茂盛,因此容易雷击起火)和捕鱼的地方,因为洞里面还出现了很多的鸟类化石和鱼类化石。如果不是因为发明了“网罟”,怎么可能抓到那么多飞的鸟和游的鱼呢?幸运的是,重磅证据又来了:该洞出土的陶片上,有经纬编结构印痕,当是网压之故,说明当时已经存在成熟的植物纤维编织工艺。这个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古书所载和民间传说的,伏羲学习蜘蛛从而发明了“网”。该洞出土的一些陶片上还有火痕,当是当时的人们用陶来煮食的遗迹,和古籍关于伏羲用陶煮食的记载相一致。此外,玉蟾岩还发现了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体现了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原始性状的古栽培稻,预示着该地已经进入了稻作农业的起源阶段,与《竹书纪年》关于“太昊伏羲氏命......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进行农耕管理推动原始稻作农业的记载相印证。
(三)伏羲因火而王的佐证
汉苗对照方面。熊为大火,为野兽,“熊皇”汉意表明,伏羲是烧火之熊部落的领袖。“官”、“黑”苗音均为“怪”,表明管理者源于烧火面黑者。祝福语“伏怪伏料,巴怪巴料”(音)中,“怪”为黑为官,“料”为多为富。“怪”由“炭”的熊音“太”音转,其“黑”意也由“炭”的颜色来。可见,伏/巴(包音转)与黑/炭与官/富高度相关。前述表明,伏羲因存火、烧火而面黑,是部落管理者和资源掌控者。此外,熊语把当权者称为“掌握火种的人”,把最大当权者称为“王帝”或“皇帝”,意思是最大的火堆(苗汉音近意同:王、皇乃火势大,帝为烧火或火堆),进一步佐证了伏羲因火而王的结论以及古籍认为伏羲是“帝王之祖”的观点。
民间故事方面。笔者同村田如国回忆,他7岁时,父亲田忠厚在火坑边给他讲了“伏羲保存火种”的睡前故事。话说远古时代,人们居住在山洞里,穿着棕榈树皮做的简单衣裳,茹毛饮血。有一天,雷击山林,燃起大火,动植物大规模死亡。大火熄灭后,“果最”(熊音,意思是瘦小但聪明的人)在和众人外出觅食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灰中存有火种的现象,并反复思考和实验,最终成为了部落里第一个学会保存火种的人。大家觉得他很聪明,因此就叫他“伏羲”。火种的保存和运用,大大便利人们的安全和生活,大家都来迎接火种。据说,伏羲在传播火种时交代说,人类太弱小了,对于大自然可有可无,要依靠火种才能在继续“寄生”下去。人们临走时,他祝福说(他只记得后面这两句):“Jul goul kid ntat,Ntet mongl jid ghoub;Bangd jongx jid dob”,Ghans mongl jid ghund(“发枝生展,覆向远处;扎根深入,网去四方”)。因为伏羲保存和传播火种,人类最终生存和繁衍了下来。田如国回忆,他的父亲告诉他,“伏羲保存火种”是一个“梗”,主要是为了说明用“伏羲”来保存火种的方法很重要。
(四)伏羲对婚姻文化做出贡献的佐证
熊语用于表示“夫妻”合称的Box Wub(“包屋”,“包”为“包牺”即夫,“屋”为“娲”的音转,为妻,合称夫妻),以及“夫/妻”分称的“Box/Pab”(“包/妑”,“包”为“包牺”即夫,“妑”为蛇部落的女人或妻子,即女娲)都是将伏羲女娲作为婚姻甚至理想婚姻的象征,印证了伏羲女娲及其部落即伏羲部落对后世婚姻、婚姻文化甚至婚姻制度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古籍记载。
(五)伏羲发明历法的佐证
据笔者研究,熊语区苗族有将先祖用于表达时空的习俗(例如“雷神+盘古”表示“天”、一个盘古代表27000年),用于表达过去或者未来“很久很久”的词组Tet xib nius manl(音“太羲女满”。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九·帝王部》、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史籍类》、清代《陕西通志·卷六十一·祠祀》均有“太羲”二字的记载,并且将之理解为伏羲)是伏羲女娲,用于表示历法概念“日时”的Tet nius(音“太女”)是太羲女满(伏羲女娲)或其发明了历法的氏族后裔“鲧太鲧女”(苗音,直译“发明日的祖灵和发明时的祖灵”,他们应该就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创造和完善历法的常羲、常仪或者羲、和)历法化后的简称。本段解读,佐证了古籍中伏羲发明了历法的记载。
(六)伏羲因功而神的佐证
1、宗教文化方面。“太昊”二字的汉语意思表明,伏羲被当成了太阳神(高庙文化进行了佐证,见下段)。巴狄文化里,老人去世后成为祖宗,既作为家族祖神保佑家族兴旺,又作为宇宙里的神参与宇宙工作。在巫的眼中,像伏羲这样的人间圣王,死后自然就变成了万民敬仰甚至万神敬仰的大神祇。这就是为什么,古典文献里和民间传说中,伏羲一会被当成凡人,一会被当成大神的文化逻辑。须知,古史多为巫史,古籍多为巫籍,古说多为巫说,要用巫的思维理解上古。
2、高庙遗址方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综合多学科研究后得出结论,苗族源于高庙文化。综合李辉教授、高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主持贺刚研究员以及成功推动我国史学界公认高庙遗址附近的会同县为炎帝故里的炎帝研究专家阳国胜等人的研究成果,笔者得出一个研究结论:高庙遗址是伏羲部落后裔炎帝神农氏通过以祖配天方式祭祀天帝伏羲的部落祭祀中心,说明伏羲去世后被后代封了神。
第一,根据贺刚研究员的研究,高庙最标志性的图案,是两侧配有天梯的獠牙神兽或凤鸟,而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天神”或“天帝”形象。因此,高庙文化体现的宗教思想是:巫师或巫师们代表部落,通过烟火、凤鸟和建木等,将他们的祭祀信息上呈到天帝那里去。第二,根据神话学大师袁珂的观点,最高神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间出现了最高统治者,后者想通过祭祀前者来强化统治权。因此,高庙遗址的最高祭祀主持人,必然是本区域的最高统治者。第三,根据炎帝研究专家阳国胜的研究结论,高庙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就是炎帝族的先祖;他们迁徙到临近的会同后,诞生了炎帝;炎帝撰写了《连山易》;炎帝文化后来传向全国。第四,基于三者的研究,再结合高庙稻作刚才起步、仍然是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可以合理推测,在高庙主持祭祀天帝仪式的人间领袖,极有可能就是号为炎帝的统治者们。第五,炎帝祭祀的“天帝”是神格化的伏羲。原因一,根据巴狄思维,人活着干嘛,死后大致也在干同样的事情,因此,在人间因烧火称王的领袖伏羲,死后自然就成为了在天上继续烧火的领袖性神灵“帝”。原因二,烧火者炎帝(意思是“烧大火者”)在人间已经是最高统治者,能和他段位匹配的“天帝”(在天上烧火的神)历史候选人,只有祖先驯火者伏羲。原因三,就连洪水兄妹这种级别的人类始祖依然追随天帝,意味着这位天帝的人间原型,其地位后裔犹在洪水兄妹之上,这应该就只有伏羲了。高庙有双人乘座印有獠牙兽面之方舟以追随天神的图案,有专家将他们解读为洪水兄妹。一个7400年前的有眼、无珠、无面、无手足小石人,身下有“父母”二字,额头之“刀”熊语念腊,与月的音同,意为割,当是洪水兄妹生下,后来被“割”抛荒或祭虎(眼里螺纹表示雷神,虎为雷神伏羲象征,见后文),以求部落人口增长,从而被神化为部落“父母”的畸形女宝宝,说明“双人”正是洪水兄妹。她的神灵,很可能就是熊音为“腊”、熊意为“割”的月亮的神灵,通过月亮总在夜晚被“割”即阴晴圆缺来显现人间。女宝之遭遇,让人无比之心疼,时刻震动人的良知。其父母和部落因丢弃甚至献祭畸儿而长期歉疚,进而为之编撰洪水创世纪,让她化生部落、永生人心、永居寰宇,用心之良苦,思念之深远,让人无比之感慨。原因四,高庙留存的文字表明,天帝就是伏羲。同属高庙文化的千家坪遗址出土的一个迄今6-7000年前的白陶上,刻了五个类字符号,有人理解为“正一、包、覺(本文暂时采用,真实图案更像“觉”的象形体)、王”。苗族流传,记事符号有两种,“嚟”(音)和“得”(音)。其中,“嚟”(音)是符号,例如结绳记事里的“结绳”,“得”(音)是文字,有象形也有会意。“得”和“树”、“皮”、“字”、“文字”、“书”、柴火、语言等字的苗音相同或相近,与古人常将文字刻在树皮上的行为相印证,说明古苗文创造得很早而且很发达。2004年,我国发现了用水族文字书写的8万字《连山易》,震惊世界。贵州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水族研究专家蒋南华认为,水族又称水苗;水文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创造。阳国胜认为,高庙出土的迄今7400年前的石质人即前文理解的畸形宝宝身上发现了与水文相同的符号,经水书先生解读后称为“月”、“午”、“申”。湖南城步留存的古苗字、水文和甲骨文、金文以及我们今天使用的方块字(汉字)在字形、音义和造字方法上高度一致,加上与汉语言文字音义相同的熊语字词众多,说明苗汉等族的共祖们一起创造了我们如今称之为汉字的国文。恐怕,这就是国家要把苗瑶语支归为汉藏语系的重要原因。综上,高庙白陶上的五个类字符号极有可能就是文字,而且可以结合苗汉语言文化和当时的使用场景来解读。有意思的,从祭祀的角度看,这里的“正一”是竖着写的,应该是具有神性(要不然,古人为什么不把它也一起平着写呢?),和后面的三个字连在一起。
先用汉语来解读这五个字。汉语里,“正”是不偏不倚和居中的意思,表示区域。“一”在祭祀和天象中代表太一,是居住在天极星即北极星里的天帝,正如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所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长居也”。“包”指包牺即伏羲。“覺”,从会意角度看,是通过摆放蓍草即“爻”来参悟事理,是占卜之意。“王”可以理解成王或称王。因此,这五个字的汉语字面意思应该是:居住在天极里的天帝伏羲通过摆放和观察“爻”来领悟了大道进而成了王。为人占爻,成神也占爻,是巫师思维。由此观之,“包覺王”的意思,与《易经·系辞下》中关于伏羲观象画卦、通神称王的记载高度一致。为什么在易经的这段话中,“正一”被省略掉了呢?可能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孔门弟子们在撰写伏羲故事的时候,有意将其漏掉;也可能因为颛顼“绝地天通”、垄断天帝祭祀权以加强统治的行为成为后世惯例后,除了最高统治者,没人敢惹“正一”。
再用熊语来理解这五个字。熊音“正”是“正中”的意思,和汉语音近意同。“一”音有牛或八的意思。“正一”之意后文再解。“包”音苗汉相同,暂解为包牺的“包”。“覺”音jox,和虎的熊音jos极近,图案上仍是类虎獠牙兽的象形字,极有可能就是虎。如果“覺”源于虎,则“包覺(jox)”就是“包戯(xid)”,因为熊语里,“dab jox dab xid”即虎类豹类联称。而“包”的末笔为“虎牙”,符合伏戯、虙羲含虎意象,可以确定“包覺”为包戯即包羲即伏羲,“覺”即老虎,獠牙兽面即为虎面。有意思的是,白陶上的这个“王”字,并非在“三”的正中间来一竖,而是在其靠右位置,用两道“闪电”将上中下三横连接起来。熊语文化里,雷神(熊音“嘎索”,是一个群体,宇宙至高神授权的执法者)家族管天、管地、管地下,人间统治者可称人间雷神。因此,白陶上这个闪电的“王”字,正好形象地表达了雷族统治天上、地上和地下的形象。
那么,熊音“正一”是什么意思呢?应是指居天之中的八角星。据熊语古歌歌词“一个星星八只角”,可知“八角星”在熊语文化里普遍存在。高庙出土的陶片上,八(熊音“一”)角星是普遍出现的重要图案,而且总是居于代表天中的陶底中心(熊音“正”)。加上熊语文化里代表北方的虎面常居天中,因此,熊音“正一”为居天之中的指北的八角星即北极星,熊语bad ndongb senb,其中,bad ndongb是眼睛,senb是信息或相信,bad ndongb senb即“信息之星”。可见,在熊语文化里,人们通过观察北极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信息。为何虎代表北方?熊语里,“北”为“goud(路)jos”,南为“goud dal”,东为“日升”,西为“日落”。根据“东西相克”表达方式,知道“jos”与“dal”也相克。熊语里,虎音jos,麻音dal,麻是制作捕虎之网罟的最佳材料,恰好相克,可知“jos”即北即虎,虎代表北方。为什么“正一”是神位呢?熊语文化将八角星即北极星称为信息之星,而八角星被普遍认为是伏羲重要符号,因此,伏羲极有可能是北极星的发现者。熊语“Box senb”,意思是“告诉”,其中,Box与“包”音同,senb代表北极星,极有可能是对包羲将发现北极星一事告诉人们之事迹的化用。历史上,伏羲应该是发现了北极星所传达的一些重大信息,例如天中、指北、八向,并受此启发,以所居洞穴为中心,将空间分为八个方位,每个方位指向一个对部落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现象,形成八卦,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后世的巫师们根据他生前的贡献特征,认为他去世后神灵将会入驻到穹之顶即天(熊音“天”是“顶”的意思)即八角星即北极星里,继续“烧火”,成为天帝(也叫“嘎打”,意为支撑天地,即“剖果”即盘古,意思是老爷爷,宇宙最高神,立法者)。“正一”里有天帝神灵,具有神性,因此是神位,需要竖着写。而另外三字只是平常描述,横写即可。
综上,伏羲是天帝(帝)兼雷神(王),即《尚书·商书》里和熊语文化中的“王帝”或最早载于《庄子》中的“帝王”。因此,“正一包覺王”的意思即是“天帝伏羲雷治天下”。这是迄今有关伏羲的最早文字记载。这个理解得到了高庙图案的佐证。虎是伏羲象征,置于天中、日中或鸟身,分别表示天帝伏羲、日神伏羲和雷神伏羲,同灵异现。熊语文化里,雷神的样貌是公鸡,有翅,飞虎代表伏羲的雷神身份,天中飞虎为“天帝雷神”,即熊语里的“嘎索嘎打”,表明伏羲天帝雷神一肩挑,立法执法一起干,正是“正一包觉王”也。这个理解,和天帝(高庙图案里双脚蹬地、双手撑天的小人)居住在北极星里的后世形象相吻合,也和彝族将虎作为盘古式创世神相吻合,因为虎即伏羲即天帝即盘古,还和古籍记载中和民间传说里,伏羲一会成为雷神之子,一会成为雷神兄弟,一会又成为雷神的形象相吻合。何解?伏羲出生时,是人间雷神即部落领袖之子;长大成人后,哥哥(伏羲原名果最,暗含幺儿之意,说明他有哥哥)成为部落领袖即人间雷神,他因而成为了人间雷神的弟弟,即雷神的兄弟;伏羲成为部落领袖后,成为人间雷神,去世后又被炎帝神农氏封为天上雷神。神农氏失势后,伏羲被黄帝氏族取消了天神雷神的地位,只剩下东方之神即日神太昊,而熊族则在民间继续将祂作为雷神祭祀。熊氏族群建立楚国后,又将祂封为最高神,谓之太一。
伏羲观察到北极星指北的重要性质之后,他本人或其后裔,极有可能顺势划出了南方,进而画出东方和西方,以及后来的四个方位,而且每个方位指向一个重要的自然变量,便于部落的人们生产、生活和占卜吉凶,形成八卦。如果再加入表示时间的两季(熊语里,只有“冷”、“暖”两季,没有“四季”)、四季和十二月,再加入一些重大宇宙变量进来,于是时空一体,万物互动。如果再用基本的数理逻辑对这个宇宙动态模型进行架构,然后结合经验和智慧进行推演和解读,就可以大大提高当时懵懂无知的人们对于未来生产、生活和迁徙的预知、理解和处理水平,大大地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实用又神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易经·系辞传》里“以通神明之德”的“神明”二字,加上一个熊音的含义作为传统哲学阐释的科学基础,即“以通senb mlens(音与“神明”非常接近,意思是“北极星明亮”。senb为信息,则“神”为神识为神明之意贯通)之德”:通过观察北极星星光闪亮来获取有益的信息。因此,可将这句话进一步理解为:伏羲画八卦,是为了将北极星所带来的重大好处传达给人们。
熊为伏羲部落最早图腾,伏羲为熊皇,而虎为伏羲象征,可知熊可自然转化为虎。东汉文物表明,熊也可以转化为龙,而且熊在龙虎之中。1987年在河南出土的、迄今6500年的王者骸骨,左虎右龙,虎的地位虽然犹在龙上,但是龙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和虎同一个档次的地位。《易经》说,云从龙,风从虎,表示龙图腾占据了虎图腾的位置,而到了斩白蛇的刘邦建立汉朝后,龙就成为了皇家图腾,而虎熊象征的伏羲,则变成了人首龙身,和女娲一样。虎是狩猎时代的主要图腾,龙是农耕时代的主要图腾,虎降龙升,人类从狩猎时代走向了农耕时代。
有学者包括羌族学者称,羌人即“姜人”,炎帝姓姜,所以,羌人乃是炎帝后裔。虎为伏羲象征,羌人崇虎尊虎,其后裔彝族自称“罗罗”即虎部落,加上彝族展现出来的非常发达的易经八卦文化,可知彝族及其先祖西羌也是伏羲部落后裔。如前文所述,由于东蒙也是伏羲部落后裔,因此,中华民族的两大源头均属伏羲部落。可见,伏羲部落是中华母体,伏羲母语是中华母语,伏羲女娲既是中华民族的血缘共祖,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后期加入的民族与伏羲部落后裔通婚后,血缘上和文化上也就有了伏羲部落的血缘和文化,因此,伏羲女娲也就成为了他们的血缘共祖和人文共祖。
第六,祭洪水兄妹,尊伏羲天帝,对于代伏而立的神农氏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统治策略。高庙图案中,洪水兄妹所乘方舟印有獠牙虎面(表明他们是伏羲后裔和人间雷神即部落领袖)和龙虎形象(龙象征女娲,虎象征伏羲,表明他们是新一代的伏羲女娲),且有充当天帝下凡渠道之建木在前,表明他们在洪水滔天中受到了天帝伏羲的庇佑和引导(和洪水故事中雷神即伏羲神灵指引他们避开大洪水的故事情节相印证),是重启人类的新一代伏羲女娲。这进一步表明,洪水兄妹故事的原型,即洪水滔天、兄妹被逼结婚生下畸儿,很可能是真实的,它之所以变成了神话,乃是因为巫师们对之进行了“巫化”,以团结部落、教育大众;关于洪水兄妹故事乃是远古血婚故事叠加后世洪水故事的“叠加说”并不正确,因为,上古的巫师乃是德行非常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们会为了现实所需而有依据、有逻辑地巫化现实,不会为了某个目的而“故意作假”。史籍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伏羲王朝历史悠久,树大根深,伏羲在后裔心目中的形象神圣高大。因此,代替伏羲嫡系领导部落联盟的神农氏,为了尽快站稳脚跟并巩固统治,就近祭共祖洪水兄妹以强调血缘认同,远尊始祖伏羲为天帝以宣扬君权伏授,在帝化伏羲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帝化,号炎帝神农氏以示弘扬火种。从造字看,炎为大火。从熊语看,“炎”的两个火或是“狄豆”即烧火开土的先祖,可能是首任炎帝神农,加上烧火垦田的先祖,可能是帝厘,因为音“厘”、“雷”、“莱”、“腊”、“历”、“连”等,都是指“田”,“帝厘”很可能就是熊语里的“阿剖帝莱”即烧火垦田的先祖。从当时的环境看,炎朝新立,想要火上加火,拟在伏羲王朝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历史表明,他们筚路蓝缕,刀耕火种,传播农耕,最终带领中华文明走上了世界文明的巅峰,而中华各族,也在六千年前就拥有了一个史诗一般的共同身份:我们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
(七)伏羲部落生活环境的佐证
永州地区包括玉蟾岩一带,古代属于炎帝统治区域,其生态环境与伏羲部落对应得上。一是和伏羲部落图腾对应得上。玉蟾岩出土了熊骨化石,与伏羲部落熊图腾可对应。一些学者说华胥履的“大人迹”可能是熊的脚印。熊语常称熊为“仞熊”,意思是山一样高大的人,佐证了“大人”之说。遗址出土了豹(熊音“戏”)化石,6公里外的福岩洞出土了虎骨化石,与以虎指北、獠牙虎面代表北极星即天帝伏羲的高庙祭祀文化、虎豹联称(dab jox dab xid)的熊语文化习俗,以及伏羲部落曾是虎图腾的情况相对应。巴狄文化中,龙是蛇的升级版。熊语中,rongd为“大自然”(rongd可能被汉文记作“然”),其音变rongb,即可为“大自然的能量及其流动规律”,也可为其象征符号“龙”。大蛇之“大”是自然能量加持的结果,体现自然能量流动规律,因此,蛇大为龙,象征自然的能量和能量流动规律。或因此逻辑,蛇被用来作为发现自然能量流动规律的伏羲部落图腾即龙图腾,所谓“龙的传人”,乃是掌握了自然能量流动规律并按照该规律行事的人群即“天人合一的人群”,而我国古代统治者自称真龙天子,也是基于该文化逻辑。殷墟出土陶器上的盘龙为五步蛇,与传承久远的湘西苗绣上的传统盘龙形象一模一样。能在数千年里被艺术化和神圣化,可见,五步蛇在伏羲部落后裔之一苗族的文化中拥有重要意义。松桃县格老苗寨苗族同胞田三培年轻时,配合本寨巴狄雄求雨而擒“龙”,擒的就是五步蛇。为什么五步蛇可以成为龙的象征?可能因为,五步蛇粗、凶、毒性大、菱形花纹刺目、三角巨头摄人心魄、巨大毒牙令人胆寒等,体现了大自然的能量加持和能量流动规律即龙。当然,笔者并非暗示伏羲部落蛇图腾的那条蛇就是五步蛇。柳宗元说的“永州异蛇”包括五步蛇。五步蛇主要分布在东经104度以东、北纬25度到31度之间,喜欢潮湿、阴凉,海拔1200米以下山区森林及山脚环境。道县生态与此契合,是五步蛇喜欢的生存环境,如今也确实大量存在五步蛇。玉蟾岩一带温湿多雨,植被茂盛,地形地貌与气候都契合五步蛇栖息偏好。二是和伏羲名字对应得上。“羲”为“杀猪祭祀”,玉蟾岩出土了野猪化石;巴狄最古老的祭祀活动“打棒棒猪”(雷神猪),祭祀最古老的男女始祖,想必便是伏羲女娲。“犠”、“牺”为“杀牛祭祀”,玉蟾岩出土了野牛化石;巴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锥牛”,祭祀雷神,而雷神是伏羲。出土的熊,可与“熊皇”、“伏戯”对应。出土的虎,可与“虙羲”对应。三是和伏羲部落鸟文化对应得上。玉蟾岩遗址出土了27种鸟类遗骸,与水泊环境相关者18种,如鹭、雁、天鹅、鸭、鹤和鸳鸯等等。由于众多鸟类在部落区域内栖息,因此,古人类才会对鸟那么崇敬和着迷,也才会对“飞翔”和“升天”有那么大的渴望和那么深的执念。四是和伏羲出生地、父母身份以及姓氏对应得上。其实,熊语里的“雷”,不单单指打雷下雨的“雷”,还指水田(不一定插秧)。单看“上雨下田”就知道,“雷”表达的,是田需要天然雨水,以“田”为主,以“雨”为辅。可见造这个字的时候,人们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挖大水渠去灌溉农田。在缺少人工水渠的情况下,下雨灌溉对稻作自然就很重要。因此,下雨的“雷”就被聪明的农耕部落作为“神”塑造起来,而且作为自己的祖神,雷神。苗族把“雷神”叫做“索”,意思是“声音”(可见,打雷时候,苗族先祖印象最深的不是“闪电”、“雷火”,而是“雷声”)。雷神家族分5个层次,最厉害的雷神叫做“索辽”,意思是声音最大的,住在日月和云彩之间。熊语区苗族文化里,人间的雷神,就是长期管理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的莱姓家族。如前文,苗音“雷”、“莱”、“里”、“连”、“历”、“厉”、“连”等等,指的都是水田以及“莱”姓苗族(汉姓登记为“田”姓)。苗族莱姓,有可能起源于神农氏族里的其中一任领袖即“帝厘”,苗话叫做“阿剖帝莱”或者“豆莱”(直译“土田”)。当然,熊语区苗族创世纪里,莱姓苗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两个靠卖炭维生的老爷爷和老奶奶那里去,还可以追溯到洪水兄妹以及中华共祖伏羲女娲那里去(王献唐认为,莱族是伏羲部落的重要一支)。也就是说,莱姓管理者们,把自己的祖先封成了天上的雷神,而自己成为了人间的雷神。这样看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出生的“雷泽”,其实就是“莱族”或“莱族”先祖进行稻作或者开启了稻作的沼泽地(“莱”姓源于炎帝神农氏族,因此,5万年前便已刀耕火种的炎帝故里连山乡也符合雷泽形象)。玉蟾岩洞有那么多鱼类、贝类和相关沼泽栖息禽类化石,在远古时期有沼泽是大概率事件。加上该遗址发现了人类最早的人工驯稻痕迹,而且还学会了保存和运用火种,因此,在沼泽浅处开启稻作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玉蟾岩一带符合“雷泽”形象。而伏羲之所以被称为“雷神之子”,很可能是后世开启刀耕火种的炎帝氏族封的。一方面,如前文所说,稻作的炎帝氏族将先祖封作了下雨的雷神,伏羲是炎帝的先祖,伏羲的父亲自然也被封成了雷神,因此,伏羲是雷神之子;一方面,说伏羲生于莱泽、子于雷神,有利于炎帝氏族靠神化伏羲来团结伏羲王朝的新旧支持者们。雷神之子伏羲活着时候是人类领袖,去世后自然就成为了最高的雷神“索辽”,与前文关于“包覺王”是“伏羲雷治天下”之意的解读相印证。雷神的形象是凤的原型公鸡,因为伏羲是风姓即凤姓。而凤鸟能够背着太阳飞,例如高庙文化里那些精美的凤鸟驮日图案所示,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日常现象中,公鸡一叫太阳就升起来了,它的升级版凤凰神鸟,自然就背得动它。其二,熊语里,太阳音“太”,为“炭”音转,所以又被理解为天上的“火炭”,当是伏羲驯火之后所名,就像伏羲“所生”,而凤鸟乃是伏羲之姓,有伏灵栖息,所以能背。
小而结之,龙潜一关于伏羲是驯火者进而掌火者进而君师一体的判断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伏羲是生前因火而王死后因功而神的中华共祖。第一,伏羲十六名恰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存火流程,袁珂关于伏羲是取火者之观点,羌族和彝族火文化以及人类用火规律,均佐证了伏羲是驯火者的身份;第二,以熊语解读,“管”、“官”、“黑”同音,显示黑面烧火者成为了部落管理者;人类统治者“帝”、“皇”、“王”源于火种的保存、管理和运用;“伏怪伏料”、“巴怪巴料”对伏羲驯火称王、掌控资源的反映,佐证了伏羲因火而王的观点;第三,前面两条表明,伏羲因火而王,是“嘎率勾狄”,即领导者、教育者和薪火文明起源者;第四,熊语里,即熊语里,夫妻合称的“包屋”和分称的“包/妑”均源自“伏羲女娲”名字的运用,佐证了古籍里关于伏羲女娲和其部落对婚姻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记载;第五,用“太羲女满”表示“很久很久”,“太女”表示“时日”,盘古纪元即伏羲纪元表示同一颗星担任北极星的周期即“岁差”,佐证了古籍里关于伏羲和其部落对历法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记载;第六,玉蟾岩出土的距今2.1万年左右的文物包括了灰堆、陶片、网印,表明伏羲存火、发明网罟、进行陶煮、教人渔猎的记载,在现实中完全可以实现,而出土的1.4-1.8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也与伏羲部落开启农耕的记载可对应,说明古籍中关于伏羲和伏羲部落对渔猎和农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记载是可以信任的;第七,本文对高庙遗址伏羲被后世当成雷神或曰天帝来祭祀,表明伏羲因功而神;第八,对伏羲与中华民族两大源头东蒙、西羌之关系的解读表明,伏羲是中华共祖;第九,因此,本部分得出了“伏羲是生前因火而王死后因功而神的中华共祖”的研究结论;第十,从玉蟾岩遗址的本身情况、出土文物和生态环境看,它与伏羲及伏羲部落的历史形象和生活环境高度匹配,极有可能是伏羲部落甚至伏羲本人生活过的地方。
(八)伏羲驯火通过社科验证
人类社会遵循着“重大技术创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变迁—新的社会组织、制度、机制和新的思想文化出现”的基本规律。火的驯化,是人类数百万年来最伟大的技术创新,是持续性用火的前提。火的持续性使用,导致上古时代一系列革命性变迁。火是开启稻作农业的核心能源和技术。既然历史已从伏羲渔猎时代走到了炎帝农耕时代,部落必已经历保存自然火和人工取火两大阶段的长期持续性用火,社会变迁已发生。因此,若伏羲真为驯火者,古籍中与伏羲本人和伏羲部落相关的多数重要火外记载,必与上述理论推论出来的多数重要火外社会现象高度一致。如下三点表明,正向验证通过。
一是与生产方式改变的现象高度一致。驯火使得人类可以日常用火食熟,导致部落对更多、更稳定的肉类和谷类需求增加,加上人口增长带来更多同类需求,更多的渔猎工具和渔猎技术得以出现,促使驯养动植物的种养殖业如原始畜牧、刀耕火种和原始稻作得以诞生,进而为农耕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火的驯化也为金属冶炼提供了稳定能源,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走到了铁器时代。古籍记载伏羲和伏羲部落发明了网、陶、畜牧、稻作和金属等,与本段推论高度一致。
二是与文化性人类诞生的现象高度一致。物质方面,火的驯火使得吃熟成为常态,人脑得到更好发育,为人类思维能力提高奠定了生理基础;精神方面,驯火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教育活动,进一步开发了大脑,使得人类“开窍”,文化性的人类诞生。古籍里,伏羲取火食熟、画卦占卜、教人渔猎,表明他为人类告别靠本能生存的蒙昧时代,走向拥有、开发和自觉运用人类思维的人文时代,做出了决定性的技术和教育贡献,并因此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与本段推论高度一致。
三是与人类初民组织化增强的现象高度一致。火的经常性运用,导致人脑“开窍”;开窍的人,告别本能生存模式,自主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资源;更多食物和资源的获得,导致人口大规模增长,进而导致更大规模的人类社会诞生;更大规模的社会,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于是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远古社会制度和机制。古籍里,伏羲和伏羲部落对人类婚姻(例如“包屋”)和组织管理(例如“以龙纪官”)作出重大贡献,与本段推论高度一致。
除了正向验证,还有反向验证。如果没有发生史籍记载的系列伏羲火外事迹,就不存在持续性用火;不存在持续性用火,人类就处于偶然性利用自然火阶段或者还不会利用自然火阶段;处在这两个阶段,自然就不会有驯火的事情;没有驯火的事情,就不会有“驯火者”;没有“驯火者”,结论自然就是“伏羲是驯火者”不成立,反向验证通过。正向验证和反向验证都已通过,说明伏羲是驯火者的验证已通过。加上前文多学科领域佐证,说明伏羲是驯火者的结论可以解释目前收集到的绝大多数伏羲和伏羲部落重要信息,解释力极其强大,应该普遍被接受。伏羲是驯火者,大大巩固了前文得出的他因火而王、因功而神的结论。可预测,若条件允许,可在以玉蟾岩为核心的南岭地区,发掘出2.1万年或以上时段的某位男性遗骸,经DNA测算后,其男性后裔数量历史第一,因为他就是伏羲!
五、新的伏羲故事
现在,让笔者把所有论证收拢起来,讲一讲伏羲是谁吧。
伏羲,男,本名果最,幼时瘦小、聪明,有哥哥,妻子女娲,最晚于2.1万年前出生、生长和生活在以如今的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岩洞为核心的南岭岩洞区域。那时候,他们穿着棕榈树皮做的衣裳,居住在洞穴里(熊语迄今依然把房子称为“洞穴”),主要靠逮鱼、捕兽、抓鸟和采集果子为生。前期因为无法经常性用火,他们长期茹毛饮血,寿命不长,脑子也依然混沌,尚未“开窍”,加上难以防御野兽,经常被凶猛的动物伤害甚至吃掉(湘西苗区普遍流传残忍的虎食人和熊食人故事,骂人常骂“虎的诱饵”,骂狗常骂“老虎吃的”),可能只剩下几十人甚至十几人,濒临灭绝。这就是蒙昧时代,整个地球的人类都经历过。
有段时间,天气异常炎热,太阳把果最他们寨子(居住的洞穴+平时活动的周边区域)的花草树木都烤成了易燃的材料。有一天,天雷滚滚,闪电击中某棵大树,大树瞬间起火,并迎风燎原。大火猛烈,烧了很久,不仅烧掉了很多森林和野草,还烧死了很多野生动物。一开始,果最和部落里的人们只能躲在洞里避难。大火熄灭之后,他和大家饥肠辘辘地出门,一边查看灾情,一边寻找吃的。他们找到了不少被烧死的动物,吃起来又肥又香。于是,他动起了脑筋:怎样才能把火保存起来,以便日后可以经常生火,用于烧肉、御寒和防止猛兽袭击呢?于是,他四处寻找火种,无意中翻开一处灰烬,发现里面居然有没有熄灭的“火果子”(熊语读“笔得”,汉译火炭,直译“火果子”,明显是伏羲所处之采集时代发明的词汇)。难道灰堆可以保存火种?他接连翻了几处,发现灰内果然有火种。于是,他带回一些灰堆和火炭回洞里,用灰堆覆盖火炭,等过了一段时间,或许是一个晚上,然后拨开,发现火种不仅没有熄灭,而且火旺火旺的!
此后,发明家果最反复钻研,不仅熟练掌握了火种保存方法,发明了存火流程,而且还成为了部落里的烧火专家。他有效地教育大家存火、生火和烧火,部落的安全、生产和生活水平前所未有地得到了提高,因此成为了大家感恩、敬仰和膜拜的人。于是,大家叫他伏羲(表彰他保存火种)和巴狄(表彰他烧火专业)。烧火成为常态后,大家想经常性吃肉。于是,烧火者伏羲又开启了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的原始发明家思维模式。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一张脆如游丝的蜘蛛网上居然粘满了猎物,而贪婪的蜘蛛正迅速而又淡定地大快朵颐它们,让他大为震动。于是,他认真观察其他蜘蛛织网和捕猎的整个过程并深受启发,发明了捕鱼、捕鸟和捕兽的网,甚至带领大家用网抓住了巨熊、豹子(熊音“戏”,汉音“豹”,组合起来,近“包戯”)和那只对部落威胁最大的猛虎,除去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天敌。远古时期,人人平等,受人恩惠就需要听人安排。因此,为大家带来巨大好处且生存技能最高的掌火者伏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部落领袖,君师一体;而熊、虎和龙,则先后成为了伏羲部落的图腾甚至伏羲本人的象征,威震天下。
作为领袖,伏羲深忧人类的存续,不仅努力钻研和教授大家更多的日常生产生活知识,还想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就像他那样,以确保整个部落可以“寄生”下去。因此,大智大慧的他很可能敏锐地意识到了“动脑”的好处,例如“动脑”导致发明存火技术进而带来诸多好处。于是,他认真思考什么是“动脑”,以及如何更好地“动脑”。他的理解可能是:就像存火时候,覆灰(包牺)则火隐(阴)、扒灰(庖牺)则火现(阳)一样,“动脑”就是脑子里有一个“隐在的”(阴)的“声音”在告诉“显在的”(阳)的自己要干嘛干嘛,于是才有了诸多好处。于是,他琢磨着与脑子里那个隐在的东西沟通,即熊语中的“处鲧”(直译“处理意识因子”,今称巫师“做法”),提出了“阴阳”(隐显,苗汉音、义相同),发明了沟通“阴阳”以训练意识的方法即原始宗教。当时的人们,都是将物拟己,以为动植物和石头等等都和人类一样喜怒哀乐。因此,伏羲可能还会认为,那些“显在”的万事万物,都和他一样,有一个“隐在”的东西在帮着。于是,他将阴阳当成了宇宙的普遍现象,将沟通阴、阳的方法即原始宗教,运用到人与万物的沟通上,并将之传授部落,导致他的另称“巴狄”成为了宗教和巫师的代名词(此后又被后世尊称为导师、领袖和薪火文明起源者,即“噶率构狄”:Ghax Sheub Ghoub Deid)。后来,他将阴阳二分的思维推广开来,将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如天地、日月、昼夜、雌雄,等等,人类最伟大的思维模型,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阴阳互动的太极哲学诞生。再后来,他发现了北极星的重大指向功能,便以阴阳变动为方法,以当时对族群产生重大影响的八个自然因素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为内容,推演出先天八卦,给人脑装上了一个可类万物之情,可通神明之德,可让人脑得以条理化、清晰化并产生能动性的宇宙动态模型,使得人类彻底告别蒙昧、完全实现觉醒,一画天开!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活着做了大贡献的祖辈去世后,既会成为祖神保佑子孙后代,又会成为正神参与宇宙创造。因此,将种族从濒临灭绝的绝境中拯救出来的人类领袖伏羲,被后世根据不同现实需要,封成了各种地位崇高的神,包括祖先神、宗教神、主宰一方的神以及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世神。
伏羲在世之时,因为火的驯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进步,部落人口迅速增多,形成了最初的部落支系,并用相应的动物作为图腾来区别。伏羲去世之后,为了生存,同祖共语的各部落支系不断迁离母体,并从部落母语中发展出了不同的语支,例如熊语、羌语,等等。多少年后,伴随新的人口增长,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刀耕火种出现,农业革命爆发,游耕和农耕成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普及,导致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新的部落支系大量出现,并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寻找水利便利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开荒垦田、安居乐业。又多少年后,主要支系相遇、相交、通婚。再后来,因人口增多,为争夺资源,它们之间爆发了旷古绝今的逐鹿之战。战后,留居中原者,逐渐融合、演变成为如今的主体民族,迁徙四方者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如今的少数民族。其实,大家都是伏羲女娲的后裔(“父母”和“爸妈”两个词都源自“伏羲女娲”,请见下文),本来就是一家人,只是因为分离得太久太远,才形成了古语易相通、今言难交流的各民族语言。
伏羲的伟大贡献,显著地改善了部落的生存条件。于是,这些实用的发明和创造,迅速在部落之内或部落之间传播开来,催生了刀耕火种和稻作农业,导致人口大规模增长,与之对应的组织、制度和文化创新不断出现。例如,“伏羲”和“伏羲氏”分别成为部落领袖和部落本身的称号;“包屋”成为夫妻的指称;“父母”(先秦汉音ba ma,与熊语音义相同,当是“包娲”的音转,显示“伏羲女娲”被当作了双亲的代称;“父”下加“巴”成“爸”强调龙部落之父,改“母”为“妈”强调马部落之母,应是后世炎黄世婚的反映)成为双亲的称呼;天文的进一步观察、总结和实践;“巴狄”发展为原始宗教;源于火的“帝”成为最高领袖;在熊音“存火流程”上叠加了王、神、猪、虎、豹、牛、煮等事迹的会意汉名熊皇、太昊、伏羲、虙羲、伏戲、伏犧、庖牺等出现,等等。技术发明、人口增长、组织进步、文化创新相互促进,引发了更多良性连锁反应,推动中华历史不断向前,而他的诸多名字和事迹,以及以他之名继任的历任伏羲们的名号和事迹,便伴随这个过程口口相传开来,以至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伏羲遗迹”,例如“生于成纪”、“都于陈”等等。在此期间,人们熟练掌握了存火技术,存火环节就无需专门去记,以至忘了伏羲诸名本是一个完整的存火流程。再后来,因驯火而大规模出现的部落支系,及其交往的大量其他人类支系,在千秋万代间,虽然一直记得有那么一个伟大的先祖,但是,都只能分别零零散散地记得他的一些名字和故事,而且越传越神,真假难辨,以至后世史家和研究者虽然能够迷迷糊糊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伟大和他的意义,但是都说不清楚他是谁。从传说时期,到英雄时代,从商周开启,到孔子以来,伏羲的后裔们,包括诸子百家、朝野江湖,无不叩问始祖是谁,或探之传说,或寻之古籍,或训诂名实,或借之科技,蛛丝零碎,马迹隐约,锲而不舍,见龙在田!
六、伏羲开创的中华文明薪火至今万世不绝
文明乃是告别蒙昧。自驯火开始,伏羲开创了中华文明。中华者,中心大火光辉绚烂也,文明者,光辉驱散混沌也。中华文明是火文明,薪火相传,万世不绝。生产方式方面,火的驯化,推动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从渔猎时代走向农耕时代,是开启基于燃料和金属之工业时代的核心钥匙,影响贯古通今;社会组织方面,中华社会长期是以村落为基本单元的乡土社会(最近100年城市才成为我国重要社会单元),其制度、伦理和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思想文化方面,伏羲作为思想者所开创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阴阳互动的太极哲学模型,及其所蕴含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架构了后世的巴狄文化、百业伦理、诸子学说、风水习俗、祭祖风俗和香火观念,作为领袖所树立的为苍生服务的光辉圣王典范,领百王之先,成帝王之祖,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国家治理者和部落领导者,而作为人类一员所展现出来的圣人人格魅力,一直为中华后裔所敬仰、所学习、所传颂。如今,传承自伏羲、伏羲部落和伏羲时代的中华文明,包括巴狄文明,正如天上的火炭(太阳),熊熊四宇,光耀万川,开辟未来!
参考文献
一、古代典籍
[1]佚名.尚书[M].//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佚名.山海经[M].//郭璞,注.山海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佚名.古三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佚名.诗纬·含神雾[M].//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5]佚名.历代辑佚文献分类汇刊·巡山遁甲图[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6]佚名.易经·系辞下[M].//王弼,注.周易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司马迁.史记·封禅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班固.汉书·律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班固.汉书·古今人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M].//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皇甫谧.帝王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应劭.风俗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徐坚.初学记·卷九·帝王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佚名.竹书纪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5]佚名.须弥四域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
二、现代学者著作
[16]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7]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8]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9]闻一多.伏羲考[M].//闻一多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0]石朝江.《从蚩尤九黎城说苗族》[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
[21]苗青.战争与西部苗族大迁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2]石宗仁.荆楚与支 那[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3]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4]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5]阳国胜.炎帝故里在会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6]蒋南华.水书与《连山易》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8]李零.子弹库帛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三、学术论文与论文集
[29]龙潜一.伏羲印象与中华民族共同性探源研究[C]//第九届“汲古黔谭”学术论坛论文集.贵阳: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办公室,2025.
[30]李辉.苗族起源的分子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0,29(4):1-10.
[31]赵辉.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若干问题[J].考古,2005(6):10-15.
四、考古报告与原始资料
[3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6.
[3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2):1-15.
[34]田如超.巴狄雄萨滚(苗族巴狄口传经典)[Z].(国家级非遗,编号I-166).2021
[35]张寒冬.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Z].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
五、民间口述资料
[36]田忠厚,田如国.伏羲保存火种的故事[Z].(松桃县民间口述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