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街头,一辆小米SU7烧成空壳,火光冲天。
但围观群众第一反应不是“人有没有事”,而是兴奋大喊:“是小米!这是一台小米!”
![]()
这句话比火焰更刺眼,因为它照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小米汽车,已经成了公众眼中“自燃”的代名词。
车主谭先生很快出来澄清:起火原因是自己改装的锂电池没取出,与车辆质量无关。消防初步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火源在座舱,底盘电池完好,车灯甚至一直亮着。
![]()
按理说,这事该翻篇了。可网友不信,舆论不买账,为什么?因为信任早已崩塌。
过去一年,小米SU7从“年轻人的第一台保时捷”,变成“年轻人的第一台火葬车”。高速爆燃致三人死亡、广东车祸引燃、如今常州再烧一例……
哪怕每次官方都强调“非原厂问题”,但频率太高、巧合太多,公众的耐心早已耗尽。就像一个人总在火灾现场出现,哪怕每次都自称“路过”,也会被怀疑纵火。
![]()
而这次“改装电池”说法,更是踩中了新能源车安全的敏感神经。车主承认私自携带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上车,这本身已是高危行为。
但问题来了:一辆标榜“智能安全”的旗舰电动车,为何对车内异常热源毫无预警?连手机充个山寨充电宝都会弹窗警告,价值三十万的汽车却任由一块改装电池在密闭空间热失控,连自动断电、烟雾报警都没有?
这不是用户全责,而是安全设计的重大缺失。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边强调“用户操作不当”,一边却在营销中极力营造“绝对安全”的幻觉。
![]()
发布会上雷军拍胸脯说“我们把安全做到极致”,广告里写“毫秒级热失控防护”,可现实中,一旦出事就甩锅给“改装”“碰撞”“外部因素”。这种“宣传拉满、责任归零”的双面打法,让人心寒。
而网友的调侃,看似戏谑,实则是失望的变体。
从前大家笑华为“遥遥领先”,如今笑小米“又烧了”;从前黑苹果贵,现在嘲小米“广告小字比正文还多”。这种风向转变,不是偶然,当一个品牌靠话术和流量堆砌神坛,一旦产品撑不住,摔得就越惨。
![]()
当然,我们不能因偏见,否定每一次澄清。如果真是改装电池惹祸,车主理应担责。
但企业也该反思:为什么公众宁可信谣言,也不信你?因为你过去太爱“控评”:事故刚出,评论区秒删质疑;媒体追问,只发模板声明;用户投诉,推给“个别案例”。
久而久之,真诚变成了稀缺品,辟谣也成了套路。
最后想说,调侃可以,造谣不行。那位在群里乱传“压到金属条导致爆炸”的网友,确实该警惕法律责任。
但小米若真想重建信任,就不能只靠“追责造谣者”,更要主动公开数据、开放检测、升级防护,比如强制提醒用户勿带非标电池上车,或在座舱加装独立温感报警。
否则,下次再有车烧起来,哪怕真是用户全责,围观群众还是会先喊一句:“看,又是小米!”因为信任一旦烧毁,比车身更难修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