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2日报道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11月10日刊文,题为《COP30:巴西可以从中国学习哪些经验来修复退化地区》,作者是娅拉·维达尔。文章编译如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10日在巴西贝伦开幕,会议聚焦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如何恢复滋养我们的地球。
面对不断加剧的土壤退化和荒漠化,巴西正式启动了“韧性农业投资实现净零土地退化”倡议(RAIZ倡议)。该倡议是一个国际平台,旨在修复退化的农业用地,并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金和技术资源。
据联合国估计,全球已有约20亿公顷土地退化,影响着32亿人口。据“全球森林观察”网站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000万公顷森林消失,仅2024年一年,就有670万公顷原始热带森林消失。
中国如今已成为大规模生态修复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中国承诺到2030年修复30%的退化生态系统。中国的环境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当时沙尘暴、洪水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诞生了首批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包括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环境工程之一,被称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启动,旨在遏制沙漠化进程,减少侵袭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
该工程的名称源于其覆盖的三大区域,即西北、华北和东北,而“绿色长城”则是以中国古代用于领土防御的长城作为比喻。如今,这条新的“绿色长城”扮演着不同角色:它构成了一道生态屏障,能够防风固沙,保护土壤和城市。
这项工程的实施期将一直持续到2050年,目标是打造一条绵延约4500公里的森林和绿化带。目前,工程已经覆盖了中国超过40%的陆地面积,对提高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干预措施。
但是,该计划在实施的早期阶段也曾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在干旱地区种植单一、外来树种,导致树木成活率低。为此,中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工程方案,优先考虑种植本土树种、自然恢复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如今,“绿色长城”被认为是中国生态文明的象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环境政策的核心理念,旨在协调经济发展、气候安全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
中国在环境建设方面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退耕还林还草计划。该计划在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后启动。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中国将陡坡耕地恢复改造为森林和牧场,减少了土壤侵蚀,并恢复了退化的生态系统。
近几十年来,中国已经从被动应对灾害转向了以综合方式规划生态系统。《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这一规划设想在青藏高原、黄河和长江流域、北方干旱区、东北森林带等重点区域开展战略性的生态修复行动,以构建一个相互联系、具有生态复原力的国家生态网络。
中国还投资于开发遥感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用于监测生态系统和预测自然灾害,构建了一个“陆海空”一体化的气候观测系统。
中国的行动证明了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修复可以兼顾。
北京巩固了数十年来在植树造林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经验,而巴西则通过RAIZ倡议,提出建立一个全球联盟,以促进土地修复和粮食安全。
这两项倡议都源于同一个信念: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将是21世纪发展的核心。(编译/王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