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制图学的发展和演进
石制品线图是旧石器研究者记录和分析打制石器制作方法的手段之一,与文字、照片和图表等文化信息同等重要,其根本原则是客观地再现石制品本身特征。
旧石器绘图的发展过程与旧石器的发现和研究是相伴相生的。法国是世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发源地,其旧石器绘图历经长期的发展过程。19世纪60年代,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波尔特(1788—1868)所发表的线图注重客观再现石制品的真实面貌。这个阶段的旧石器绘图主要是为了展示石制品,并推测其使用方式,并没有特别表现出石制品的技术特征。
![]()
20世纪70年代以前,从法国《史前学会通讯》发表的论文和报告来看,文章中的石制品线图逐步精细化和规范化,这一时期石制品绘图以展示、划分石制品类型为主要目的,代表作是博尔德(1877—1961)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类型学》。之后的学者提克西耶继承了他的学说,主张在实验中了解其加工技术,注重了解石制品破裂面的方向及打击的先后顺序所产生的形态特征。
这一时期的旧石器研究者在研究时有意识地选择典型石器标本,赋予标本具体的名字,比如:石片、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石斧等。所绘制的石制品线图轮廓与破裂面范围清楚、准确,同心波纹和放射线表现比较规矩,图像明暗对比和谐。
![]()
20世纪70年代,法国旧石器技术分析方法开始发展并形成体系。以旧石器学者杜瓦为代表的技术分析法,在《史前石器工业动态和结构性绘图的概论》一书中系统地讨论了绘图的规范和方法,并倡导绘制“技术分析图”,得到后来者的追随和不断完善。技术分析图只绘制石制品的轮廓和脊线,用箭头和数字来表达打制过程,是对传统图像的一种简化。
![]()
法国旧石器图像学对我国和日本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青年学者山中一郎、竹岗俊树在学习法国旧石器绘制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抛弃了以明暗来表现石制品的真实面貌,完全以线为表现形式,表述石制品在打制过程中形成的破裂面之间的打破关系,以及诸如打击点、放射线、同心波纹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特点的石制品“实测图”。
![]()
大量考古报告证明,我国的旧石器绘图大体以类型学为基础,以法国旧石器传统绘图方法为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提高和规范考古发掘、研究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编写了《考古工作手册》,其中着重介绍了打制石器的绘制方法和绘图工具的使用。由张孝光绘制的石器图例,基本代表了当时我国旧石器线图的最高水平。
![]()
类型学基础下的旧石器制图规范和要求
就目前所出现的石制品线图看,国内仍然是以类型学为基础,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也有少量考古报告采用简单轮廓线或者使用照片结合符号、箭头标注等方法来说明。笔者长期从事考古绘图工作,具有一定的绘图经验。目前国内从事考古绘图的专业工作者大多会有绘制石制品线图的任务,但很多人并不认识石制品的特征,一般都是用考古绘图的方法来表现石制品原始面貌,绘制方法各异,不能结合石制品的特殊性,运用石制品图像学理论从加工技术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其观察和分析,表现方法亦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为此,这里有必要对旧石器图像学的发展演变做简单梳理,并对制图规范、绘制方法作深入的探讨。想要绘制出符合研究要求,反映研究者意图的石制品线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对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认知从旧石器图像学的起源和演变看,早期的旧石器学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制图知识和技术,所绘图像能够充分体现研究者自己的意图。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一般都不具备专业的绘图素养,需与专业制图人员协作完成,但制图人员由于缺乏旧石器考古专业背景,所绘制的石制品线图并不符合研究者的意图。这就要求制图人员认识石制品,并且在制图前与研究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绘制方法来表现研究者的意图。
从石制品线图绘制的发展方向看,我国旧石器研究者主要是以类型学为基础。因此,旧石器考古学者在绘图前应对标本进行分类定性,对不同的标本使用不同的摆放方式,名称大致有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屑,其中工具又分为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手斧、薄刃斧等。按照类型采用不同的摆放方式,如尖状器可以竖向摆放,尖朝上;刮削器则横向摆放,刃口朝右或左,有的摆放方式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要重点表现加工位置,例如琢背小刀。
选择制图方式石制品线图的绘制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采取素描方式,用平行的曲线排列根据光照产生的明暗立体效果,来表现石器的真实面貌;另外一种是以结构线方式呈现,是抛弃因光照产生的明暗效果的偶然因素,描绘破裂面之间的棱线形态,区分出破裂面的范围和打破关系,同心波纹则采用稍细的曲线来描绘,形成类似一种结构线特征;还有一种可以在结构线的基础上略施明暗以加强立体空间感,三种方法都各有特点,选择哪一种就看研究者与绘制者的要求和偏好,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能偏离石制品的原始面貌、剥片疤等,所绘制的图像要做到尺寸准确、形态完整、结构清晰。
石制品线图包含的要素在制作过程中石制品表面会形成破裂面,这些破裂面之间具有打破关系,每个破裂面之间形成棱线,破裂面内部形成分布不均的同心波纹线,破裂面边缘形成放射线形态,打击位置被称为打击点,还有半锥体、原始自然面等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细致描绘的。
绘制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石制品绘制过程中,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始台面一般采用撒点的方式,或者短线加撒点相结合的方式来绘制。较粗的实线用来描绘石器边缘轮廓,使用稍细一些的曲线绘制出剥离面之间的棱线范围,然后再具体刻画破裂面内部的打击点、放射线和同心波,不仅要注意破裂面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打破关系,还要注意其同心波弧线的起伏形态和方向,防止出现方向不同或相反的弧线。同时要看清楚打击点的位置和打击点范围。另外小型工具如刮削器刃部的修理疤痕同样需要描绘得清晰细致而有序。破裂面内部的放射线则需要用直线绘制,同时应注意用线的组合和虚实。另一方面,有些石制品仍然保留着原始自然面,在描绘时,一般采用短小的曲线加撒点的方法表现其真实面貌和质感,有的自然面较为平滑可使用均匀撒点的方法,一般并不使用留白的方式,避免画面单调产生空洞感。而诸如石锤、砍砸器等大型打制石器,普遍采用锤击或摔击方法,产生的破裂面较大,破裂面内部的同心波纹一般较直且弧度不太明显,在描绘时主要采用近乎直的曲线来表现,有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短而直的线段来表现其粗糙的质感。这种大型工具的边缘因使用常留下痕迹,描绘时采用短曲线,有时配合一些粗糙的点来表现其特征,这些都需要制图者认真观察和研究。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在绘制石制品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虽然这种绘图方法有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但是不同的对象都有其特殊性,还需要绘制者了解研究者的意图,根据不同对象认真观察和分析,最终决定选用合适的绘图方式,做到灵活运用,防止生搬硬套,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