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在食品营养标签和健康科普中,“反式脂肪酸”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但很多人对它的具体范围一知半解。有人认为它只存在于油炸食品中,也有人将其与饱和脂肪混为一谈。其实,反式脂肪酸的范围涵盖天然与人工两大类,其来源、存在形式远比想象中更广泛,认清它的边界才能更好地规避摄入。
![]()
从化学结构来看,
是脂肪酸的一种异构体,因碳碳双键两侧的氢原子处于相反位置而得名,与常见的顺式脂肪酸结构互为镜像。这一结构差异让它更稳定、耐高温,但也改变了其在人体内的代谢特性。其核心范围可分为两大类别,二者在来源和分布上有着明确区分。
![]()
天然反式脂肪酸是范围中的“原生成员”,主要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脂肪和乳制品中。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会自然合成反式脂肪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共轭亚油酸,它广泛存在于牛奶、奶酪、黄油以及牛羊肉的脂肪组织中。这类天然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部分研究还认为适量共轭亚油酸对人体有益。
![]()
人工合成反式脂肪酸是范围中的“主要成员”,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类型,其核心是“部分氢化植物油”。通过工业氢化工艺,将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脂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这种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酸稳定性强、保质期长,还能提升食品口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加工食品中。
![]()
具体来看,人工合成反式脂肪酸的常见载体包括: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油条等,反复高温油炸会让油脂产生反式脂肪酸;烘焙食品如蛋糕、饼干、面包等,配料表中的“起酥油”“人造奶油”是其主要来源;加工零食如薯片、方便面、巧克力派等,为追求酥脆口感和长保质期,往往会添加含反式脂肪酸的油脂;此外,人造黄油、植脂末、代可可脂巧克力等也常含有这类成分。
![]()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标签中的“零反式脂肪酸”有明确国标界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超过0.3克即可标注。这意味着“零标注”不代表绝对不含,长期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累积摄入。判断食品是否含反式脂肪酸,关键看配料表,若出现“部分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字样,就需谨慎选择。
![]()
认清反式脂肪酸的范围,核心是区分天然与人工两类,重点规避人工合成的部分氢化植物油及其相关加工食品。通过查看配料表、减少加工食品摄入、优先选择天然食材和纯植物油,就能有效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让饮食更贴合健康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