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继捏解压玩具、抱树、抄经之后,这届Z世代又挖掘出了新的“精神自救”神器——钩针。没错,就是你印象中奶奶戴着老花镜做的活儿,如今正被“织女织男”们玩出了新花样。这根带着小钩子的棍,配上一团蓬松的毛线,成了新一代的快乐开关。
无论是在排队的间隙、咖啡馆的角落,还是需要一点隐藏技能的会议桌下,你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手指翻飞间,一个专属的宁静结界悄然展开,外界的喧嚣都被隔绝在那根细细的钩针之外。
“织男织女”的大军,早已悄然遍布世界各地。英国跳水王子汤姆·戴利,就因在观众席上专注钩织走红,被戏称为“职业钩织,兼职跳水”;去年巴黎奥运,他不仅为自己织了件主题毛衣,还贴心为队友准备了奖牌保护套。
![]()
![]()
![]()
LE SSERAFIM的“小樱花”宫脇咲良也是资深玩家。她手作的猫耳帽送遍TWICE全员,成了K-POP圈“外交”硬通货;甚至取代Cody,亲自上阵,打歌服也能自己来钩。于是,这根小小的钩针正在完成它的华丽转身——从记忆里的怀旧符号,变成了Z世代手中的潮流玩具。
![]()
![]()
![]()
![]()
![]()
![]()
![]()
活在数字时代的Z世代们,日常被各种算法安排得明明白白——工作被OKR支配,购物有猜你喜欢,刷个视频都是系统决定下一条是什么。但钩织不一样——这根线怎么走,完全你说了算。没有算法,没有AI,就是你、一根针、一团线,原始得像石器时代,却爽得像开了挂。
韩剧《未知的首尔》里有句台词说得精准:“钩织的魅力,就是能清空脑子里的杂念。”对思绪纷扰的Z世代来说,钩织就像给大脑按下了静音键。它就像一种“手工冥想”——表面看起来岁月静好,实际上需要高度专注。稍不留神就会被针扎到手,边织还得心算花型是否对称。这种被迫专注的状态,恰好治好了当代人最严重的“注意力缺失症”。
![]()
于是,在无数个需要喘息的间隙——晚高峰的地铁、午休的工位、深夜的床头——Z世代默默掏出了钩针。这不是在赶工,而是在“续命”。一针一线间,混乱的思绪被重新梳理,失控感在指尖的秩序中悄然退去。甚至科学也证实,这种重复有节奏的动作能诱发类似冥想的脑电波——原来最顶级的心理按摩,可以这么有性价比。
![]()
![]()
![]()
更让人上瘾的是那份“确定的回报”。在这个努力不一定有结果的时代,钩织却遵循着最朴素的因果律——每一针,都算数。 一小时过去,织片就实实在在地长高一截。这种肉眼可见的进度条,是游戏成就和职场晋升都无法给予的踏实慰藉。
最终完成的作品,哪怕边缘不够齐整,线头有些倔强,也因“全世界独一份”而珍贵。它不完美,却真实——就像Z世代自己,在标准化的人生模板外,亲手钩织出了属于自我的、小小的确定性。
![]()
不再是“奶奶的手作”,而是时髦精的标配——那些缀着串珠、织成网眼的钩织帽,被巧妙地和衬衫、牛仔基础款搭配,为整个造型注入手作温度。它们不靠Logo取胜,却凭借独特的“手工感”轻松拿捏了北欧式的松弛与个性。
这股手作风潮很快从头顶“织”到了手腕。钩织手袋彻底摆脱“海滩限定”的刻板印象,以更精致的姿态悄悄潜入都市衣橱。自然色系的拉菲草托特包成为通勤新宠,玄黑钩针手拿包则化身晚宴利器,而那些饱和度拉满的彩色款,更能在气温骤降的当下,保有点对热烈夏日的怀念。
Loewe从钩织艺术家安妮·阿尔伯斯的作品中汲取灵感,让经典包型披上鲜活的手工色彩;Chloé则在沙色基底上玩起霓虹撞色——钩织手袋早已不是配饰中的配角,而是能独当一面的造型主角。
秀场之上,钩织更是玩出了花样百出的新鲜感:Ralph Lauren和Jacquemus不约而同选择了度假风,镂空钩织长裙随着步伐轻盈摇曳,仿佛把地中海微风穿在了身上。
![]()
![]()
![]()
![]()
Elie Saab让钩织成了绝对的主角,吊带、裙装、手袋、外套,多元材质与廓形,松弛与性感并存;Khaite将钩花针织与利落西装结合,刚柔并济的搭配写满了纽约客的时髦态度。
Acne Studios和Moschino用大胆糖果色征服秀场,糖衣般的粉彩和复古祖母方格,为衣橱注入满分活力。
中国设计师Susan Fang,更是把钩织变成了情感的艺术。“小时候穿不下的毛衣,妈妈总会拆了重新织成新的。”如今,这份母女间的温暖对话生长到了她的设计中:将传统钩织与独创的“空气编织”结合,让薄纱、串珠等不同材质与毛线碰撞,作品梦幻又充满手作温度。
最妙的是,钩织仿佛自带风格万能钥匙——既能演绎Y2K辣妹的千禧活力,也能诠释波西米亚的流浪浪漫;既能陪你通勤上班,也能伴你音乐节狂欢。
![]()
![]()
![]()
![]()
“自由钩织”更让这门手艺充满可能:不循规蹈矩,让织物随身体自然生长,作品仿佛来自未来人类的仿生衣橱。钩织,正在Z世代手中进化成最自由的时尚语言。
![]()
打开小红书和豆瓣,钩织小组永远热闹得像过年。新手勇敢晒出歪七扭八的“翻车现场”,老手们一边哈哈哈一边甩出详细图解。这个纯粹靠爱发电的线上部落,没有算法推荐,只有真心换真心,让每个“织男织女”都能找到组织。
这根线,甚至冲破了次元壁。汤姆・戴利不光在奥运观众席上淡定钩织,还搞起了品牌和“针织俱乐部”,让很多不好意思拿钩针的男生也理直气壮地加入了织男大军。
在香港,甘比开的HAPPY YARN手作坊,成了当代人的快乐加油站。“编织真的很疗愈,特别是对妈妈们,亲手做出一件作品的成就感非常特别,”她说。去年,这两位东西方“钩织大佬”还线下成功“会晤”——一根钩针织出的社交网络,比什么都来得真实温暖。
许多人在学会钩织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织个围巾或帽子。“小时候穿妈妈织的毛衣,现在轮到我来宠她们了。”钩织成了两代人的共同语言——原来那些年妈妈低头织毛衣的时光,不只是为了御寒,更是一种治愈自己的方式。
![]()
![]()
艺术家胡尹萍的《小芳》项目更是把钩织玩出了新高度。她虚构了一个法国商人“小芳”,让小镇阿姨们的脑洞通过毛线尽情绽放——从“毛线比基尼”到钩针版阿布拉莫维奇,阿姨们用一根钩针实现了精神上的环球旅行。
![]()
撰稿:Luca
图源:instagram、小红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