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的各类身份表格填写过程中,"籍贯" 一栏是经常会要求我们准确填写,因为它是一个人家族地理渊源的标识。
那什么是籍,什么又是贯,它们又什么历史渊源,我们又该如何填写才是正确的。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搞清楚。
![]()
一、"籍" 与 "贯" 的概念
籍,在古代社会,是一种职业身份标签,是古代国家对百姓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制度。
《说文解字》释 "籍" 为 "簿书也",明确其具有人口登记档案的功能,记录某地人口数量。例如某地有户籍人口几何。
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变,"籍" 逐渐发展为一种严格的社会分类系统,规定了个体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
古代的 "籍" 可分为多个类别,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承担农业生产和赋税的 "民籍";世代服兵役的 "军籍",如《木兰辞》中花木兰家族即属此类;
掌握专门技艺的 "匠籍",为国家提供手工业服务;从事商业贸易的 "商籍";还有社会地位更为低下的 "奴籍" 和 "乐籍"。
不同籍别的社会待遇差异悬殊。以商籍为例,尽管商人经济实力可能较强,但在 "士农工商" 的等级排序中地位较低,在某些朝代,商人子弟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奴籍" 和 "乐籍"这类人群多为罪臣后代或特殊职业者,被剥夺了参加科举等基本的社会权利。
![]()
清代诗人吴兆骞因科场案被流放,家族被打入奴籍,其子孙后代长达百年无法参加科举,直至通过重金 "捐籍" 才恢复民籍身份,可见 "籍" 在古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贯,是指一个家族根脉的地理坐标,与 "籍" 代表的职业身份不同,"贯" 则指向地理空间概念。
"贯" 字本义为穿钱的绳子,后引申为 "连接"、"贯通" 之意,逐渐演变为家族世代居住之地的象征。
在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极小的古代社会,一个家族往往在固定地域繁衍生息数代,"贯" 便成为标识家族根脉的重要地理标签。
例如最近爆火的唐诡系列电视剧中常出现的范阳卢氏,《冒姓琅琊》中的琅琊王、兰陵萧,陈郡谢让人听到见到就知道其贯如何。
"贯" 虽可随居住地变化而更改,但作为家族历史记忆的载体,它往往比实际居住地具有更持久的身份标识意义。
![]()
二、籍贯的历史演变脉络
早期 "籍" 与 "贯" 是属于独立发展,就好比早期的姓与氏这般,并没有混为一谈。
籍的制度出现会更早,雏形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到周朝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国力开始系统整顿户籍,秦国商鞅变法中的 "什伍连坐" 制度便是基于严密的户籍管理。此时的 "籍" 主要服务于赋税征收和兵役征发,而 "贯" 的概念尚未系统形成。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兴起,世家大族的地理分布开始受到重视,"贯" 的意义逐渐凸显。
随着时代发展,"籍" 与 "贯" 两个概念逐渐走向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争霸、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天下大乱导致人口迁徙频繁,朝廷需要同时记录人口的职业身份和地理来源,籍贯开始组合用。
籍--什么人,贯--哪里来,通过记录 "籍贯" ,让人第一眼就能清楚知道这人是哪里人,从事什么职业。
到了唐代时期,一时间还出现了 "以望代贯" 的特殊现象,常以家族郡望代替实际居住地。前面所说的范阳卢氏便是当时顶级门阀五姓七望之一。
![]()
可这种风气导致许多文人的籍贯记录与实际居住地不符,这也是为何后世对某个人的家乡多有争议的缘由之一。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 "诸色户计" 制度,将人口严格划分为不同籍别。清代雍正年间实行 "摊丁入亩" 改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籍" 作为征发徭役依据的功能逐渐弱化。
但是清代当官有著名的地域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祖籍或长期居住地五百里范围内任职,这一制度使得籍贯的地理标识意义更加突出。
至民国时期"籍" 的职业身份含义基本消失,"籍贯" 一词彻底偏重于 "贯" 的地理意义,成为标识家族起源的文化符号。
三、现代社会中籍贯的意义与填写规范
进入现代社会,籍贯已彻底摆脱了古代的等级色彩和役籍功能,成为连接个人与家族历史的文化符号。
尽管如此,但它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公安部门的解释,现代籍贯指的是公民出生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若祖父已去世已销户,则要填写祖父去世当时的户口所在地;
注意,你的籍贯与你的户籍地、出生地有着明确区分。
![]()
户籍地指的是当前户口登记的所在地,可随户口迁移而变化;出生地是个人的出生地点;而籍贯则反映的是家族的历史渊源,通常情况下终身不变。
填写籍贯时,不是填写你的出生地,也不是你的户籍地,也不是你现在的居住地,要填你爷爷的户籍地。
这一规定既尊重了传统的父系血缘传承,又考虑到了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
四、作者说
从古代严格的役籍制度到现代的文化身份标识,籍贯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有人说现在籍贯已经没太大意义了,人口流动那么大,人们更看重实际居住地和生活环境,老是揪着老思想完全没必要。
![]()
但我个人认为,水有源,树有根,不管你身处何地,作何营生,或穷或富,或贵或贱,也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出身。
正确的填写籍贯,不仅是对个人信息的正视,更是中华文化重视历史传承、强调根脉认同的生动体现,是提醒着我们在前行的同时,不忘来路与根本。
图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