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共31页。该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工智能标准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趋势,并指出在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链复杂、治理理念差异及南方国家参与不足的背景下,构建包容、互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与迫切任务。
一、全球AI标准现状
国际组织行动
- ITU: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聚焦安全可信与全球协作。
- ISO/IEC:以SC42为核心,推动基础、技术、管理三类标准。
- IEEE:以伦理治理为导向,构建从标准到认证的全栈生态。
主要经济体战略
- 欧盟:以《人工智能法》为核心,推动协调标准与国际对齐。
- 美国:强调自愿共识与行业主导,NIST牵头风险管理与标准创新。
- 中国:政府主导、体系布局,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
- 英国:以国际合作与标准转化为重点,推动伦理与产业应用结合。
- 南方国家:参与不足,但正通过区域合作提升话语权。
二、发展趋势
标准制定加速
- 从基础技术向应用与治理延伸。
- 国际组织采用快速流程应对技术迭代。
负责任AI成为焦点
- 安全、可信、伦理成为标准核心。
- 企业从合规执行者转向规则塑造者。
互操作性势在必行
- 技术、经济、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领域需求推动标准互通。
- 国际组织与国家间加强合作,推动标准互认。
三、面临的挑战
技术迭代快于标准制定
- 标准周期长,难以匹配AI月级更新速度。
- 新兴场景(如生成式AI)存在标准空白。
产业链复杂多元
- 硬件、算法、应用层利益诉求不一,共识难达成。
- 行业差异大,标准适配难度高。
治理理念差异
- 欧盟重风险规制,美国重行业自律,中国重安全与发展并重。
- 国际标准与国家法规之间存在张力。
南方国家参与不足
- 基础设施、数据、人才、话语权等多重制约。
- 标准代表性不足,影响全球适用性。
总结与启示
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化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技术、治理与全球化交织,推动标准从“各自为政”走向“协同共治”。国际组织、政府、产业界与科研机构需加强合作,弥合技术、地域与理念鸿沟,构建包容、互信、可持续的标准生态。未来,谁能主导标准,谁就将掌握AI时代的规则话语权——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治理与发展模式的全球对话。
报告节选
![]()
![]()
![]()
![]()
![]()
![]()
![]()
![]()
![]()
![]()
![]()
![]()
![]()
![]()
![]()
![]()
![]()
完整报告获取:三个皮匠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