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隧道工程建设者们常年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如何在复杂岩溶地质中安全掘进?传统地质预报技术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就像在浓雾中前行,难以精准识别那些隐藏在岩层中的溶洞、裂隙和地下水体。
然而,这一困境正在被TS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打破。这项基于散射地震成像原理的创新技术,成为穿透地质迷雾的“火眼金睛”。
![]()
传统技术的局限与突破
在岩溶地区,大部分岩溶以构造裂隙岩溶为主,形态复杂,体积小,表面极不规则。这些地质体的展布规模通常小于地震波长,对地震波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射。传统基于反射理论的地质预报技术,对于大型断裂带效果良好,但对小型地质构造却误报率较高。
![]()
TST技术的突破在于它独辟蹊径地利用了散射波。当地震波遇到尺度小于波长的地质界面时,会发生散射现象。虽然散射波能量较弱,但恰恰携带了小尺度地质体的关键信息。
技术原理的深度解析
TST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建立了反射与散射的混合模型。在隧道围岩中激发地震波后,系统会同时接收到来自大尺度界面的反射波和小尺度地质体的散射波。
更值得关注的是,TST系统创新性地采用了方向滤波技术,能够有效分离不同方向传来的波场信息。结合围岩速度分析和扫描成像算法,系统能够将散射波和反射波分别进行偏移归位,从而还原出掌子面前方真实的地质结构图像。
![]()
斗磨隧道进口平导速度曲线
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艺术
TST技术的数据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地震数据导入、坏道剔出、带通滤波,到干扰信号消除、观测坐标编辑、二维方向滤波,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波速图像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地质知识。通常,岩体波速高表示岩体结构完整致密;波速低则代表岩体破碎,裂隙含水。而在构造偏移图像中,色彩的分布揭示了岩性的变化——红色线条代表岩体由软变硬的界面;蓝色线条则代表岩体由硬变软的界面。特别重要的是,先蓝后红的线条组合往往预示着断裂带的存在。
![]()
![]()
斗磨隧道进口平导地质构造偏移成像
工程验证与精度提升
在贵州斗磨隧道的实际应用中,TST系统预报出D1K841+495~D1K841+526段存在溶洞或破碎带。后续的超前水平钻探在D1K841+506~D1K841+517位置确实发现了较大溶洞,内部填充有粘土、淤泥等物质。这种高度的吻合性证明了TST技术在识别岩溶发育带方面的可靠性。
![]()
斗磨隧道进口平导TST地质超前预报结果
技术优势的全面展现
与传统技术相比,TST具有几个显著优势:其预报距离可达150米,能够为施工预留充分的应对时间;对小型地质体的识别精度高,特别适合岩溶发育区;提供的波速图像和构造偏移图像相互印证,提高了预报结果的可信度。
更重要的是,TST技术为施工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通过波速值的分布,工程人员可以量化评价岩体的质量等级,为支护参数的设计提供直接参考。这种从定性判断到定量评价的转变,标志着隧道工程施工的科学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这项技术在更多工程中的实践应用,其数据处理方法将更加完善,地质解释经验将更加丰富,最终将成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的标准配置,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推进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