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以下简称:创新大会)汇聚近30位全球行业领袖、中外知名专家、TOP学者、投资人等共同参与,以“智汇全球 源创共生”为主题,聚焦心血管、肿瘤、退行性疾病三大人类威胁领域,搭建起跨越国界、贯通产学研用的顶级对话平台。
大会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医趋势承办,波士顿科学、丹纳赫、西门子医疗联合支持举办;不仅直击临床转化核心痛点,更通过前沿技术突破、生态协同共建、政策资本赋能三大议题为脉络,从政府顶层设计、临床实践经验、产业发展等不同维度,勾勒出中国作为全球重要源创策源地的清晰路径。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先生致辞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医疗健康发展方式,在深度推动科技创新范式的变革。医疗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更需要临床、研发、产业、资本、政策等全流程多主体的深度协同合作。近年来,上海始终把医药科技和产业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策联动、服务优化、平台搭建、生态构建,全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本次大会能够深化“研发-临床-转化”的产业闭环,持续推动诊疗路径革新。”
医趋势创始人、“中国源创”开放创新联合体秘书长陈怡宁在欢迎致辞时说,“当下,全球创新资源与中国产业动能深度交融,‘在中国,为全球’的创新范式加速成型。中国依托蓬勃创新生态与庞大临床需求,正推动全球智慧与本土产业力量深度耦合,中国成为源创策源地已是趋势。
大会演讲嘉宾之一,全球电生理领域标杆人物、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心律失常部门主任Vivek Y. Reddy,将临床洞见转化为产品及商业化成果。而当下房颤领域最受热议、引发学术与产业双重变革的革命性技术—脉冲电场消融(PFA),他是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带来《从临床洞见到医疗创新:揭秘国际前沿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主旨演讲,讲述从临床痛点到实现临床价值转换路径。他表示,“房颤治疗的核心痛点之一是消融隔离后的重连接,常规消融需在安全性与有效性间艰难平衡。脉冲场消融(PFA)恰好破解这一难题。它采用非热方式,通过高能电脉冲实现细胞膜蜕变与细胞凋亡,且手术效率极高。经过数年临床前研究,商业化公司IOWA的创立成为关键转折点,全球头部医疗科技公司作为早期投资者,助力其率先开发出PFA系统,直接带动整个领域发展。”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广的重大疾病之一,也处在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关键转折期。如何以心血管创新为窗口,定义“下一代医学技术的制高点”,是全球科研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心律失常部门主任Vivek Y. Reddy,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研究与教育执行副院长Jeffrey Golden,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电生理学教授Reinoud E. Knops,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中心血管外科青年专家方坤在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主持下发表了各自观点和科学洞见。嘉宾们一致认为,全球医学创新跨学科合作非常重要。
![]()
细胞疗法、介入技术与类器官模型的融合,正共同推动肿瘤诊疗从经验化走向精准化、个体化。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医患之间的协作模式。悉尼大学药学院药物科学系主任、纳米医学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Wojciech Chrzanowski带来《细胞外囊泡:下一代疗法的创新、融合与影响》主旨演讲。
介入技术作为主流的肿瘤精准治疗技术;细胞疗法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而类器官通过精准预测药物反应、优化治疗方案,有望提高肿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这三者治疗是可以实现联合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滕皋军简明扼要的给出了介入治疗的核心发展方向,“一是技术精细化,包括持续研发精准智能创新产品;二是深化影像融合,依托CBCT的术中成像、栓塞评估与导航功能,未来更可通过PET-CT等分子影像技术,实现肿瘤未形成肿块前的早期治疗;三是机器人应用,替代繁重劳动、规避辐射,提升介入精准度与实时性;四是跨界融合创新,比如借助类器官平台开展体外药物筛选,解决临床用药凭经验的痛点;五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同时推进介入与药物联合治疗。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林鑫华表示,“肿瘤治疗最首先是识别、然后是方式。所有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在于精准治疗、疗效评估、临床转化差距。类器官提供了很好的治疗机会,类器官高度模拟患者肿瘤的遗传和生理特征,通过体外药物测试,可不断测试出对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真正打通临床到转化的桥梁。未来高精尖技术的融合,对于肿瘤治疗也非常重要。”
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肝癌指南委员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教授廖家杰表示,“未来10-15年,晚期及末期肝癌有望从“难以治愈”走向“可控”;实现路径的关键的是打破单学科局限,推进多学科合作。当前已具备良好机遇,可整合影像学、mRNA、病理学等多领域数据,实现资料数字化与大数据融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齐长松表示,“在血液系统肿瘤领域,CAR-T具有突破疗效。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细胞治疗在胃肠道肿瘤有治愈的愿望。如何实现了?首先是新技术出现,如细胞基因治疗在类器官、AI芯片的发展,在发现、改进药物产生的数据,速度也非常快。第二,就是有效率的提升。我们要联合现有的治疗手段,在特定领域大幅提升治疗率。未来在消化系统肿瘤最大的变革有两个,第一个是肿瘤治疗模式的革新,第二是新药的创新,未来3-5可能是属于ADC,未来5-10年是属于核药,未来10年属于细胞治疗。”
晨泰医药首席研发官方宏亮表示,“临床治疗中,器械企业与临床医生合作非常多,做产品转化。但是药物学家与临床医生合作,相对较少。未来在三点结合上,药+器械+医生,需要去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也期待有更多政策去推动三者的结合。未来3-5年,细胞治疗在肿瘤治疗将带来重要突破。”
主持嘉宾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总结:“过去十年,是肿瘤治疗史,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再到细胞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十年。多学科结合非常重要,丹纳赫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支持全癌肿诊断等十大重点领域,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近日,我们旗下Cytiva思拓凡与领先的学术机构合作,将主导开发一款用于治疗胃肠道 (GI) 癌症的变革性in vivo CAR-T细胞治疗平台,通过靶向实体瘤、实现体内治疗、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三大举措,克服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关键障碍。”
![]()
20年间从单一医院成长为美国最大医疗体系、年营收超80亿美元,还打造了全美顶级癌症中心;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的崛起之路,藏着全球顶尖医疗生态的成功密码。
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研究与教育执行副院长Jeffrey Golden在《全球共振:全球知名医院西达赛奈医学中心如何打造医疗创新生态模式》主旨演讲里介绍,“西达赛奈医学中心通过在全球办事处开展风险投资与资金募集,布局全球创业业务单元,核心是引入全球顶尖创新成果惠及患者。
中心的科研转化与科技创投分三类阵营,一是聚焦内部研究者、临床医生的创新成果,通过投资推动其IP商业化;二是面向外部力量,每期吸纳10家初创公司入驻医院平台加速器3个月,每年开展3次,该项目已持续11年;三是健康风投平台,放大经验证的优质创意。过去五年,中心许可收入达1.42亿美元,以Prometheus公司9亿美元为代表的退出投资获得丰厚回报,利润全部反哺研究。
![]()
创新生态本质就是一个资源共融的过程,政产学研多方协作,共同赋能生态构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表示,“医工转化方面,以脑机接口为例,作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广受科研界与产业界重视。其发展秉持医工、医理结合理念,采用“政、产、学、研、用”模式,最终需落地服务患者。这一模式近年为医学发展及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相信有这样好的体制,真正落实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一定能出成果。”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人杨广中认为,“医工转化需以问题为导向、临床为抓手,但并非盲从临床;产品迭代创新的核心是工程与临床的碰撞交互,临床认为难的问题,工程可能实现,临床看似简单的需求,工程或存不可逾越的障碍,弥合这一鸿沟至关重要。此外,无论是医工交叉还是新型器械研发,生态系统(ecosystem)不可或缺;协同研发体系没有最优模式,需结合本地生态与环境适配构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杨旗表示,“医工转化创新的核心逻辑是‘源于临床,归于临床’,无论是创新药物、干预靶点,还是先进医疗器械、AI软件,其能否真正落地应用,是检验创新价值的关键。同时,学术引领不可或缺,临床医生的创新思路是研究起点,但缺乏对该领域的持续深耕,创新便难以长久推进,难以走得更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顾志冬表示:“医工转化创新离不开积累。比如博鳌乐城依托国家先行先试特殊政策,近4年内我们已让近200款国际药械在国内获批前实现临床先行先试,核心是积累了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与经验。当前医工转化的核心痛点还源于原始驱动力不足,国外领先医疗机构的转化资金约占年度总收入的20%-30%,而国内头部机构尚有差距,期望未来通过积累,让创新转化收入在年度总收入中占据一定比例。”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表示:“医工转化亟需交叉融合人才,这一需求尤为关键。大学的核心任务包括人才培养、顶尖科研与社会服务,而适配医工转化的人才,需同时掌握医学生物学与工程技术两种语言,才能衔接医生的需求与工程端的实现。清华大学自2018年起推行本科大类培养,学生进入书院主攻某一领域知识而非具体专业,以此拓宽视野,契合医工交叉的人才需求。”
主持嘉宾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王皓最后表示,“医工转化是临床创新的中心,西达赛奈医学中心有自己的模式,以顶尖医疗机构、医生为中心去创新。这也是十四五计划的核心,推动中国医疗机构的创新。我们一直提到中国模式,未来也将通过努力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但是需要明确转化创新的收入,是医院转化创新的原始驱动力。”
![]()
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董事长王兴鹏,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李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积宗,上海国投先导基金总经理温治在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刘厚佳主持下,以孕育产业沃土与创新高地为主题,就医疗科技园区、资本及转化打造创新生态制高点进行了探讨。
![]()
中国大健康技术创新已迈入攻坚突破的关键节点。医保托底存量,商保开拓增量。面对产业创新转化的巨大需求,单靠存量医保已难承其重,唯有激活商保增量势能,方能为大健康创新提供持续且强劲的动力支撑。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保专委会主委、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原副司长段政明表示:“医保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就是战略性购买。战略性购买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买得值,第二,买得起。作为商业保险来说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保障范围的扩大。第二,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相结合,把服务延伸出去,一站式服务,参保登记,加强监管。第三,是风险控制的加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助理、国际医疗部主任陈丹表示:“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必要性非常明确。去年上海医保局的数据和金融监管的数据打通了,中山医院作为实时结算的12家医院之一,我们走通了,但量还不是很多,只有100多件,并且全部是在门诊发生的。然而住院这块反倒是患者负担更重的环节,这里我们想跟另外11家一起多探讨,多做实施的可行性的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陈昊观点一直非常明晰:“我的理解是商业保险应该是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基数做支撑才有未来,如果没有它就是一个小众的,如果它是小众的,就意味着整个国家非常依赖的健康产业的总盘子是有限的。我们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倒T形,短边是基本医保,更多的长边留给商业保险,留给非基本之外的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体量去支撑创新。”
宸汐健康合伙人、首席医药官王正珏表示,“今年医保局整个创新药品的谈判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让社会各界从药企、保险公司参与方知道政策在推进,对于整个医药械融合是非常好的促进因素。此外,团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腾笼换鸟’,进一步探索创新药支付方向。”
主持嘉宾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老龄化,一方面带来基本医保筹资乏力,另一方面由于医疗需求增长导致医疗支出的增长,这是一对将来确定性的矛盾。商保的引入,提供了新的筹资潜力,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商保与医保的衔接是未来的重点,未来5-10年,商保一定会承担起重任,与医保形成错位,弥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
当医疗转化已步入深水区,攻坚破局绝非单一主体所能独扛,亟待多元力量携手入局、聚力前行。在此背景下,大会发起“汇聚全球智慧,促进医疗科技共融共创”的倡议。
“倡议书”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西门子医疗、丹纳赫、波士顿科学、医趋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俱乐部CCI、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柏意慧心(杭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精准医械、上海博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环心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迈杰转化医学研究(苏州)有限公司、索思(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霆升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威斯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7家单位、企业共同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