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的陆续出台,鼓励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文旅消费业实现进一步升级。
原文 :《打造智慧文旅需紧扣文化本质》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数字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徐梦周
图片 |网络
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对文化生产场域的深度介入,正在推动传统物理空间中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逻辑发生转变,平台化和空间媒介化的方式和效果也深刻影响着智慧旅游的生产质量和文化体验。当前,文旅产业作为拉动内需重要引擎,正迎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AI宣推官,24小时智能管家,VR、XR场景,景区数字藏品等前沿应用,正为文旅消费领域注入新的生机,引领行业加速向智慧化方向迈进。
然而,在实践中,智慧文旅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部分景区VR/AR体验内容单一、更新慢、闲置率高;部分数字展项与文旅内容脱节。改变这一格局的关键在于,推动智慧文旅加快实现从“有技术”到“真便捷”、从“有体验”到“强互动”、从“有流量”到“留人心”的有力转变,真正让人工智能成为文旅消费提质增效的“加速器”,为内需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01
以需求为锚点
从“有技术”转向“真便捷”
近年来,重庆发布全国首个乡村休闲旅游全场景服务AI平台“乡游悠”,浙江推出全国首个以入境旅游为特色场景的AI平台“嗨游”,都是聚合了多智能体协同能力,构建起了全链路便利化服务体系。智慧文旅的技术应用应从需求出发,做到“服务于人”。因此,精准识别需求是首要前提。从实践来看,不同群体对智慧化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老年群体渴求“安心省力”的适老化服务,亲子游群体向往“寓教于乐”的研学之旅,青年群体则对景点的社交体验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提供技术服务时,需针对性设计智慧应用。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的景区,应简化智能设备操作流程,增加语音交互,并设置“一键呼救”“家人定位”等核心功能。主打亲子旅游的景区,可通过AR、VR等技术让景点、文物“开口讲故事”,将历史知识融入互动问答,强化教育属性。面向青年群体的景区,则可构建更为开放的社交生态,形成体验、分享、传播的裂变效应。
![]()
![]()
![]()
因此,技术应用要尽量做到无感服务,比如通过大数据预判游客高峰时段,提前调配摆渡车运力;利用AI分析投诉数据,针对性优化卫生间分布、餐饮供给等基础服务等,让旅客在无形中享受便利。此外,数据安全是智慧服务的底线。应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保护旅客信息,避免过度索权、安全漏洞频发,真正做到让消费者“玩得省心”“用得放心”。
02
以场景为纽带
从“有体验”转向“强互动”
2024年,依托《黑神话:悟空》IP的深度赋能,山西省文创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游戏联名文创产品贡献率高达60%。从中可以看出业态融合的巨大潜力。
![]()
![]()
![]()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部分智慧文旅项目体验浅层化、同质化,核心在于互动设计的缺失,需通过角色重构、场景融合、动态优化推动游客从“浅层打卡”向“深度体验”升级。重构游客角色是互动升级的核心。在传统文旅体验中,游客多为被动接受者,智慧技术可赋予其“故事推动者”“文化探索者”的新身份。应深入深挖智慧技术潜力,比如突破时空界限,让游客与古人对话,体验历史事件,让互动更具知识性、趣味性。为增强互动,还应积极创设多元融合场景。例如,可以依托景区、文博场馆、休闲街区等场所,打造“全域互动场景”,并巧妙融入电子竞技的激情、动漫游戏的奇幻元素、线上演播的沉浸感以及剧本娱乐的互动乐趣,进而打破传统观光旅游的单一边界。
03
以文化为内核
从“有流量”转向“留人心”
科学技术是文化赓续繁荣、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文化领域的发展变革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文旅消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文化为内核筑牢吸引力,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让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真切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更需紧扣文化本质,避免技术与文化“两张皮”。
![]()
![]()
![]()
首先,要深挖本地文化资源。每个景区和场馆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技术应用应避免仅仅停留在文化符号的浅显复制,而应致力于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与呈现。比如,从古建筑的营造技艺中提炼工匠精神,从文物纹饰中解读历史故事,让技术应用成为传递文化厚度的载体,而非单纯追求视觉刺激的工具。其次,还需积极探索并创新文化的表达形式。可以探索借助数字藏品、虚拟IP、沉浸剧场等新业态,打破传统文旅的时空限制,从而在游客与景点之间建立起全新的情感纽带。最后,从长远来看,构建文化共创生态是长效之策。可依托智慧平台打造消费者参与机制,使游客成为景区文化的挖掘者、开发者与传播者,在情感共鸣中沉淀出更为持久的文化认同,形成“体验—学习—共创—传播”的良性循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6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