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大厦杯行书特等奖七言对联出炉,四川广汉市书法家中书协会员谢兴华为获此特等奖得主,奖金50万元。
![]()
这个声誉,在全网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同时,有好评也有差评,我觉得好评差评都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看法视角是不一样的,通过大家的争论,才能提高大家共同的认知。
这里我想说的是,人说这副对联出现了一个别字,或者说改字改错了的争议。
![]()
这副对联,为一组集句联,就是联句出自不同诗篇,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集为一联。这种文字游戏,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创作成分了,明清两代非常流行,积累了大量这样的集句对联,成为今天书法家创作对联书法作品的重要参考。
谢兴华的这个获奖对联,上联出自宋代诗人舒亶的诗句“满庭红叶人倚槛”,下联出自苏轼“清溪绕屋花连天”。
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把苏轼诗中的“清”改为“青”了,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与上联“红”字做色彩对。
但是有人说,改得很差,原诗意趣更好。
觉得我们对于对联的文学创作或者集联这种手法,不应该胶柱鼓瑟,没有必要完全抄古人的诗词,如果个别字改的成功,应该看作是集联创作手法的必要手法。我们要看本联是不是成功,如果本联是成功,它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本联不通,那就是有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把清澈的清改为青色的青,把原来是形容词,改为名词,改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它毕竟强调了色彩对比之美。
至于苏东坡的原诗写的是清溪,是一个名词,他写的是当时的此情此景,这和我们对联里边又离开了原诗还是不一样的,毕竟这是集联,文学玩味在于它的对仗,如果对仗越精工就越好,尤其是在文学词的意义上来说,越具有色彩性就越好。清溪,和红叶都是名词,但是,青溪和红叶的色彩对仗更好了。
![]()
当然这个集联,还有人说“花连天”三个字是三平尾,不符合对联平仄格律,其实,这都是不懂文学的议论,苏轼原诗就是一个三平尾没有错,敢问引用苏轼原诗居然错了?
诗词对联一定要有诗味,这是真正的诗词对联的铁律。
例如,李大钊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本来出自于明代杨继盛诗作,但是,李大钊却把原来辣手的辣改为妙手的妙了,因此,这副对联显得更有时代感和革命的家的那种豪迈精神了。
至于这件作品,还被网上有些博主评论者认为这明明就是丑书,丑书为什么还能评奖?难道让我们青少年都学这种丑书吗?
我觉得,目前我们网络上的各种评论,真的是乱七八糟的,绝大多数的评论根本对社会没有责任感,也对我们的社会和青少年是没有任何责任感的,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歪曲的理解来发表自己的一己之见,不值得我们去欣赏。
青少年学书法有初学者的范本和要求,书法家的创作作品,是要追求更高一个层次这样一种创作的,在这个创作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作品跟我们初学者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对初学者要求要处处合乎法法度,那么创作的,需要走出法度也就是出帖,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上的认知上的差异。
中国书法的传统里面从来就没有丑书这两个字,书法是有分品级的,有高有低有中。至于说我们的一些获奖作品到底是上品还是中品,这个大家去评论争鸣。
但是以丑书有两个字审视书法创作,就是对书法认识的简单化,这种简单化其实是非常缺乏对书法美学认知的智商的。这种缺乏智商的质疑,我觉得不应该提倡,更不应该得到社会舆论的跟风起哄。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把我们对书法真正的认识放在第一位,那么这件获奖作品呢?也是有待提高的,至于说它的美术价,学术价值等等,都是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的去论证的,每一件书法作品不可能得到社会大众人人喜欢,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在批评的时候要在一个法度的限度之内去批评,就像评论这个集字联一样,我们要在一个合理的法度内去评价它,比如说到底出错别字了,还是没有错别字,我们要以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至于这件书法作品到底是不是丑书,其实获奖评价已经得到了肯定,由书法家给他的评奖的肯定,其实就不是给丑书的奖励,而是对创新精神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