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常年关注军工动态的观察者,每次看到福建舰的新画面都忍不住多琢磨几分,最近舰载机的一个小细节让我眼前一亮,歼35的登机方式悄然升级。
这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实则是装备适配实战需求的典型体现,你可能没多想过,飞行员登上数米高的驾驶舱,区区一个登机梯能有什么门道?
但就是这个小装备,中美两国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设计路径,这背后藏着的是作战理念、后勤体系和实战需求的深层博弈,到底是内置登机梯更先进,还是外接式更实用?
![]()
3-4米高度的选择题
战斗机驾驶舱离地3到4米,差不多是两层楼的高度,飞行员想要进入驾驶舱,登机梯是必备工具,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装备,不同国家的选择却大相径庭。
我国战机长期采用外接式登机梯,而美国的A10、F18、AV8、F35、F15等机型,大多配备了内置登机梯,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觉得,内置梯肯定更方便,不用地勤额外对接。
![]()
飞行员自己就能快速登机,效率高还能节省人力成本,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内置登机梯并非完美无缺,它会增加20到30公斤的机身重量。
虽然这个重量对于最大起飞重量30吨的战机来说,仅占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战机设计向来追求克克计较,每一份多余的重量都可能影响机动性。
![]()
更关键的是,要在机身上安装可伸缩的内置梯,就必须开设收纳舱,这会破坏机身结构完整性,对气动布局也会产生轻微影响,其实这个选择的核心从来不是先进与否,而是适配与否。
早期螺旋桨战机体积小,驾驶舱大多位于机翼上方,离地高度仅一米多,飞行员像开车门一样跨进去、翻进去就行,根本不需要专门的登机梯。
![]()
随着航空技术发展,战机机身越来越大,载油量、武器系统不断升级,驾驶舱离地高度也水涨船高,F86佩刀、F9F黑豹等机型的驾驶舱高度已经达到4米左右。
登机梯才成为刚需装备,而航母的出现,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关键,航母飞行甲板空间有限,战机起降频率高,战斗状态下,地勤人员调度紧张,很难及时为每架战机对接外接登机梯,这时候内置登机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
中美差异的根源
美军之所以执着于内置登机梯,核心原因是其作战场景的多样性,美国海军舰载机经常需要跨军种转场,从航母飞到空军基地,甚至民用机场进行长途转场补给。
就像普通航班一样从西海岸飞到东海岸,中途在民用机场加油休整,这些外场设施往往没有适配不同机型的专用登机梯,毕竟每种战机的接口高度都不同,通用型登机梯很难满足需求。
![]()
而像A10这样需要在前线机场甚至野战机场起降的战机,战场环境复杂,地勤保障能力有限,飞行员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登机,内置登机梯就成了刚需。
但并非所有美军战机都有内置梯,比如F22和F16就坚持外接式,这背后同样是场景适配的逻辑:F22作为隐身战机,机身设计追求极致的隐身性能和气动效率。
![]()
没有多余空间容纳内置登机梯,而且它的部署场景多为设施完善的核心军事基地,无需考虑野外起降,F16则主打轻型战机的灵活部署,外接梯能最大限度减轻机身重量。
契合其空中格斗的核心定位,我国战机选择外接式登机梯,本质上是基于自身后勤保障体系的最优解,我国军用机场都建立了标准化的后勤保障体系。
![]()
不仅有专用登机梯,还能提供油料补给、弹药挂载、维护检修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了人换机不换的保障模式,战机转场执行任务时,运输机早已提前将配套设备和地勤人员送到目的地。
完全不用担心登机梯对接不及时的问题,而且我国战机的部署场景相对集中,很少有美军那样频繁的跨区域转场和野外起降需求。
![]()
外接式登机梯虽然多了一道对接流程,但在完善的后勤体系支撑下,并不会影响作战效率,这种差异就像不同地区的交通选择,平原地区适合高速公路,山区适合盘山公路,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是否适合自身环境。
![]()
歼35的升级
随着歼35的亮相,我国战机也开始配备内置登机梯,无论是空军版歼35A,还是福建舰搭载的舰载版歼35,都采用了这种设计。
这并不是跟风美军,而是我国军工根据实战需求做出的主动升级,歼35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机,既要满足航母舰载的需求,也要具备跨区域部署能力。
![]()
内置登机梯能让它在不同保障条件下都能快速响应,在航母甲板上,无需地勤对接就能缩短登机时间,提升战机出动效率。
在野外临时机场或外场转场时,不用依赖专用保障设备,增强了部署灵活性,美军的内置登机梯经过了多代迭代,最终天线式设计成为主流。
![]()
这种登机梯由一根主干和多个踏盘组成,采用伸缩式结构,收纳后体积小巧,对气动布局的影响降到最低,歼35的内置登机梯在设计上也借鉴了这种成熟思路。
既保留了外接式的灵活,又新增了内置式的便捷,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这一变化也说明,中美两国在先进战机设计上,正在形成一种共识。
![]()
装备设计没有固定模板,只有紧跟实战需求,才能找到最优解,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内置登机梯展开时需要飞行员自己操作,收起来的时候会不会需要地勤协助?
其实这个问题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考虑到了,现代内置登机梯大多采用液压驱动或电动伸缩设计,飞行员在驾驶舱内就能完成收放操作,完全不需要额外帮手。
![]()
至于有人提出的绳梯替代方案,虽然看似更轻便,但安全性和实用性都远不如伸缩式登机梯,在高空、海上等复杂环境下,绳梯的稳定性不足,也不符合战机的标准化设计要求。
![]()
从外接式到内置式,登机梯的变化看似是一个小细节,实则是我国军工从保障适配到多场景兼容的理念升级,装备的先进与否,从来不是看单一功能的强弱。
而是看是否能在不同作战环境下持续稳定发挥作用,中美两国的登机梯选择,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基于自身作战需求、后勤体系和技术特点的理性决策。
![]()
而歼35的内置登机梯,既吸收了国外先进设计的精髓,又贴合我国国防需求,正是这种理性决策的最佳体现,未来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小细节大突破,让我国战机的实战能力持续提升。
你觉得内置登机梯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