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赵匡胤点检像)
整个殿前司,也就是后周开封的禁军系统,全都是赵匡胤的人,这话说的有些绝对了,但也差不到哪儿去。
《宋史·卷二百五十一》:初,延钊与太祖友善,显德末,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
赵匡胤做都点检的时候,慕容延钊是副都点检,赵匡胤和慕容延钊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友善,就好像是哥哥对弟弟那样照顾。
石守信,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之一,赵匡胤拜把子的兄弟,王审琦和石守信也是一个性质,都是这个团伙里的成员,而且王审琦的关系和赵匡胤更好。
《宋史·卷二百五十》: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
该记载是说,赵匡胤后来做了皇帝,和王审琦一起喝酒,席间感叹,说王审琦是我的好哥们啊,我们从寒微之时就特别的要好,所以一定要陪我多喝一点。
别说殿前司了,就是侍卫司里,也全是赵匡胤的人脉,比如
侍卫司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这更是赵匡胤光屁股玩到大的。
《宋史·太祖纪一》: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
说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曾经和韩令坤在一间土制的屋子里下棋,下了一会,赵匡胤听到屋外有麻雀的叫声,有几只麻雀在外头打斗,赵匡胤说有麻雀,咱们别下棋了,咱们出去抓麻雀吧,于是两个人就从土屋子里出来捉麻雀,非常神奇的是,俩人前脚出来,后脚土屋子就塌了。
这个事情被编造出来,主要是为了体现出赵匡胤的神人体质,神灵保佑,天命所归等等,但不可否认,两个人的交情很早就有了,南宋的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也曾说“与上同事周室,情好款洽”,这都纯哥们。
您看,赵匡胤这个时候是不做都点检了,你把他的兵权下了不少,可是他的势力根植太深,根本就清除不干净。
时间来到公元960年,正月初一。
![]()
(后周江山)
昨夜守岁的烛火尚未燃尽,朱雀门大街两侧的榆柳已挂上薄霜。
御沟冰层下隐约传来流水声,似乎在预示着,春天好像不远了。
本来是大过年的,但是却传来一个凶险的消息,说契丹人联合北汉,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准备大举入侵。
这条战报,记载的很简单:
《宋史·第一卷》: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
正是因为过于简单了,缺少了很多关键信息,所以很让人怀疑。
公元960年,北汉的刘崇早已经病死,在位的是他儿子刘承均。
我们知道刘崇这个人,还是比较残暴的,治理国家很一般,而且他还有石敬瑭的毛病,那就是屈身事辽,没有尊严可言,为了他心中那不切实际的复国梦,他倒是很有可能一次又一次配合契丹发兵南侵。
但是刘承均不一样,刘承均这个人呐,很勤政,而且善政,他不喜欢打仗,在位的时候又任用了郭无为,所以境内一直很安定,最重要的是,二代皇帝并不像一代皇帝那样依赖于辽朝的支持,这一时期北汉和契丹的来往都已经很少了。
再说辽朝,一年前他们才被周世宗按在地上收拾了一堆,实力大损,元气大伤,辽朝当时的皇帝还是穆宗,著名的睡神,也是大暴君,不得人心,公元960年前后,辽朝正爆发耶律敌烈,耶律海思和萧达干这种宗室之乱,辽朝这个时候也没有理由,没有客观条件去主动挑起战争。
所以,这条战报,这个信息,很有可能是空穴来风,是假的。
不管真假,可是把后周朝廷吓了个够呛,世宗刚死,皇帝年幼,主少国疑,冲龄践祚,虽然有符太后垂帘听政,但符太后并非天生的政治女强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她毫无主意,只好求助于宰相之一的范质。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这是个人物,少时聪慧,博闻强记,九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就能给别人当老师了,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那是相当的有才华。
有才华,尤其是这种特别有才华的,往往性格都比较孤高,范质就是这样,他是个急性子,不会转弯,不擅长伪装,有话在心里搁不住,都是当面说,因此他人际关系方面很差,跟谁都不对付。
他敢跟谁都较劲,主要还是因为自身过硬,他廉洁奉公,从来不贪污,多年宦海沉浮,挑不出毛病来。
![]()
(大臣范质)
别说他从来都不收礼了,就是平时的工资,他是不花也不存,全都用来周济穷人。
世宗在位的时候,对范质也很器重,君臣之间关系很好,怎么说好呢,因为周世宗其实是一个很独断专行的人,而且有时候在执法上过于严苛,别人劝不了,范质就能劝,因为别人劝都是温声细语的劝,做臣子的和皇帝说话,要给皇帝留面子,要照顾到皇帝的情绪,所以大部分人说话很软,世宗听不进去,只有范质,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言,能做到朱云折槛,引裾强谏,有时候为了和世宗争个对错,那把世宗顶的脸都青一阵白一阵的,可是您别说,世宗是生气,但是不会发怒,在这个君臣相互交锋的过程中,世宗反而十分欣赏范质,对他越来越重用和信任。
世宗北伐的时候,范质本来想要随军,但是因为身体不好生病了,只能在开封养病,世宗知道范质平时把工资都捐给穷人了,还特地赐钱百万让范质抓药吃。
到世宗垂死之际,范质更是位列托孤大臣之一。
相信这么一个人,他应该是忠于后周朝廷的。
符太后找到范质,说范大人你看这怎么办呐,范质思来想去,认为这样的情况,派别的武将去御敌都不太靠谱,只有请赵匡胤出马了。
符太后又赶紧找到赵匡胤,让赵匡胤出征,没想到赵匡胤这个时候推三阻四,当然不是说他不想去,他有他的理由,他说此前朝廷已经把我的兵权职务都下了个七七八八,我手里没人,我拿什么打仗啊?
没办法,范质只好又重新把军权交给赵匡胤,让他便宜行事。
有一些读者会认为,范质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是他和赵匡胤一唱一和,提前就计划好了。
有这种可能么?
基本没有。
因为通过了解范质的生平,就知道他是一个对后周,对世宗有感情,极有感情的士大夫,他和赵匡胤只限于同朝为官,没有任何私交,他为什么要莫名其妙的帮助赵匡胤?
最可能的动机是,范质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的确,范质不是非派赵匡胤去不可,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长得又黑又壮实,因为特别能打,人送外号黑大王。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又做过都点检,和赵匡胤堪称双子星,让他统军打仗,肯定也没问题。
符彦卿,是符太后的父亲,世宗的岳父,后晋阳城之战中他大破契丹,逼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单骑而逃,这也是牛人。
还有岳州的袁彦,晋州的杨廷璋(郭威的小舅子),凤翔的王景,甚至是开封城里的韩通,这些都是可用之人。
那为什么,范质独独选择了赵匡胤呢?
![]()
(周世宗 柴荣)
那是因为,范质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赵匡胤,他认为凡天下之武将,在情感上能达到自己和世宗那种深度的,也只有鞍前马后不离身,勤王保驾,受命于危难之间,寄之以纲维之托的赵匡胤了。
李重进在扬州,调他需要时间,符彦卿经验丰富,但年事已高,张永德才被世宗免职,范质难以启用,当然这都是客观原因,最主观的原因是,如果要把调动兵马的权力交给一个武将,他必须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
同朝为官多年,范质曾亲眼目睹赵匡胤在战场上的英勇和行政上的务实,而且赵匡胤平时在接人待物上更显得是谦逊可靠,范质绝不会认为,这么一个跟着世宗风里来雨里去的人会有任何的二心。
这其实涉及到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范畴,也就是authoritative effect,翻译过来是“权威效应”,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权威的信任与投射。
我们讲,范质本人是道德楷模,他廉洁,正直,直言敢谏,表里如一,那么他潜意识里就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投射到他认为同样优秀的人身上。
打个比方,好人总感觉别人也跟他一样好,坏人就总感觉别人跟他一样不怀好意。
周世宗柴荣就是范质所效忠的“绝对权威”,而赵匡胤是世宗死前亲手提拔的,因此范质就把他对世宗的“绝对权威”转移到了赵匡胤的身上。
当年,你赵匡胤也曾随世宗皇帝浴血高平,执锐披坚,屡破强敌,扶保社稷,屡建奇功。
先帝视你为股肱,托你为心膂,此恩此信,重于泰山。
万望你此一去,能效法卫青霍去病之故事,扫荡虏尘,莫负先帝知遇之恩,莫负江山社稷之重。
赵匡胤啊赵匡胤,事到如今,这后周江山,可就全靠你了...
参考资料:
《宋史·第一卷》
《东都事略·卷十八》
《续资治通鉴长篇》
赵映林.北宋结束五代割据的制度意义.唯实,2021
王晓龙,侯天霖.陈桥兵变与宋初军事政策的转向.军事历史,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