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历史回响中铭记
参观甲午战争博物馆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甲板,海鸥跟随着游船上下翻飞,鸣叫声在海天间回荡。游船冲破碧波,缓缓驶向刘公岛,波涛翻涌,浪花开落,恰如我心底交织的期待与沉重。此行无关风景的新奇,唯有直面历史苦难的勇气,这份情怀在激荡的波涛声中愈发清晰。
下船后,刚走过环岛游车站点,一座海军军官的雕像骤然跃入眼前。据导游介绍,这尊手持望远镜眺望大海的雕像,是所有参与甲午风云战斗的海军将士的集体缩影——他可以是管带邓世昌,也可以是提督丁汝昌,亦或是当时无数普通的海军士兵。他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视着百年前的海面。刹那间,初中历史课上“洋务运动”的篇章在脑海中浮现,那些镌刻着“民族英雄”的名字,此刻与这片他们曾战斗、牺牲的海岛紧紧相连,崇敬与感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走进序厅,步入甲午战争陈列馆,时光仿佛被按下返回键,1894年那场风云史卷徐徐铺展。展厅墙壁上“唤醒吾国四千年大梦,实自甲午一役时也”的字样赫然醒目,旁边静置的一块沧桑日晷,默默记录着1860到1911年间中国半个世纪的屈辱史;还有一枚斑驳的炮弹,静静诉说着当年那段虽不堪回首、却尽显不屈风骨的过往。
第二展厅聚焦“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展壁上是晚清统治者慈禧及光绪帝的画像,以及洋务运动的核心推动者: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丁宝桢等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画像,他们均为晚清海军与军工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举步前行,李鸿章从德国定制的“定远”“镇远”“靖远”舰模型映入眼帘,舰体线条硬朗,主炮高昂,尽显这支曾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铁甲雄师的昔日风采。
墙上的史料详细记载着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的历程,泛黄的奏折副本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可见初心。紧接着,海军管带邓世昌、定远舰舵手刘步蟾等高级军官的威武画像逐一呈现。据导游讲解,他们曾就读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后被送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深造,还曾在西方最先进的军舰上实习,个个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展台上,水兵的棉质号服、铜制望远镜与帆布绑腿都静静陈列,磨损的纹路里,仿佛还残留着将士们操练时的体温。
身旁的女儿轻轻触摸展柜玻璃,小声问道:“当时北洋水师是不是觉得,有这么厉害的军舰就不会输?”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思忖?那时的北洋水师拥有四千余名水兵,配备巡洋舰、铁甲舰,还有留洋归来、精通驾船技术的舰员与舰长,每一位都是铮铮铁骨的好男儿。若非历史的偏航,这支舰队本可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实屏障。可命运的伏笔,早已在暗处埋下。
当一组关于“海军军饷”的史料映入眼帘,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展柜中的宫廷账簿清晰记载: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前夕,她耗费六千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筹办庆典,而同期北洋水师的军饷却连年拖欠,六年内未更新一艘军舰、未添置一门新炮。站在展板前,我们久久无言。终于,女儿哽咽着轻声说:“原来不是我们的将士不勇敢,是慈禧太后把本该保家卫国的钱,用去办了寿宴了,这才导致甲午战役惨败……。”她话还没说完,我却已像针一样扎在心上,那是剜心般的疼痛,泪水再也忍不住滑落脸颊。
带着满心沉痛继续观展,甲午海战展厅的氛围愈发凝重。展厅内侧,清政府建立的三大海军基地地图清晰呈现:天津大沽口、大连旅顺口、威海刘公岛,其中刘公岛正是北洋水师的核心军事基地。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日益膨胀,侵略朝鲜与清政府成为其战略计划的第一步。甲午战争的首场战役爆发于丰岛,当时朝鲜东学党起义无法平息,请求清政府出兵平乱,不料清军行至丰岛时遭日军偷袭,惨败收场。
第二场平壤战役是朝鲜境内的陆地作战,因清军士兵素质、作战指挥与装备等多重劣势再度溃败。统帅叶志超畏敌避战、率先逃跑,而总兵左宝贵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其血战玄武门的雕像令人景仰。最惨烈的当属黄海海战,屏幕上,黄海海战的复原影像循环播放,海面上硝烟弥漫,“致远”舰冒着浓烟冲向敌舰,火炮轰鸣声透过音响震得人心头发颤,在日舰多艘围攻之下,邓世昌为解救“定远”舰,毅然驾舰直冲日本军舰,却遭日军鱼雷击中,英雄无悔,为守疆坠沉大海。据导游介绍,当时清军的鱼雷、炮弹等装备早已落后,而日军军备不断更新换代,杀伤力极强。更有传言,清军部分鱼雷因无原料锻制甚至泥沙填充,毫无杀伤力。将士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然勇猛血战,也难挽敌强我弱的战局,此战役清军沉船十艘,日军十二艘战舰却无一沉没。
而威海卫之战尤为悲壮,日军从荣成登陆,海上夹击,而慈禧与李鸿章以“保舰”为由下令将士不准迎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内无精兵、外无援兵,弹尽粮绝之际,为不让定远舰落入日寇之手,忍痛下令将其炸毁,随后自杀殉国。舰队所有高级将领无一投降,践行“舰在人在,舰亡人亡”最初的誓言,相继悲壮殉国。此时此刻难掩我悲愤填膺,泪噙眼眶。讲解员声音低沉而清晰:“从1894年丰岛海战爆发,到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短短一年间,这支耗费重金打造的舰队,最终在威海卫的海面上沉寂。”一枚枚锈迹斑斑的炮弹残骸静静躺卧,弹身上的凹痕记录着当年的撞击与爆炸;旁边的展柜里,将士们的家书早已泛黄,字迹却力透纸背,“吾辈以身许国,死而无憾”的誓言,让泪水再度夺眶而出。
“国殇与觉醒”的展厅标题,墙上的图文展板详细记录着甲午战败的后续,《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如大山般压在国人肩上,并且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岛以及澎湖列岛旅。英国强租威海卫,威海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变成了饱受欺凌压迫的二等公民,这段历史令人不忍回顾。“这龙鳞,却曾经铿锵坠地如碎冰,故事飘摇不忍听”,“天地龙鳞”的沉痛的旋律不知何时已在耳畔萦绕。展厅结语引用了闻一多《七子之歌·威海卫》歌谱,读到那句“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快救我回来,我的母亲,母亲……”字里行间,满是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哀痛。
展厅内,一组雕塑格外醒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在地上,双手紧紧抱着一块写有“还我河山”的木牌,眼神里满是悲愤与不甘;旁边,几位青年学子举着“变法图强”的旗帜,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这正是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从沉睡中觉醒的缩影。苦难没有打垮这个民族,反而点燃了反抗与变革的火种。
尾厅“警钟长鸣”虽以明亮色调收尾,氛围却更显沉重。墙面中央,“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恰是“历史在这里沉思”的最好注脚,更是每一位参观者的心声。以史为鉴,吾辈当自强,告慰先烈安息。如今的中国,正如你们所愿,国富民强。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指引下,我们拥有强大自信的军事装备,更秉持着“不开第一枪,但绝不允许你开第二枪”的坚定信念。我拉着女儿的手,抚摸着警钟上的大字,心中的巨痛渐渐转化为前行的坚定力量。走出陈列馆,走出那段国耻家仇的阴霾,看向室外的光明,深感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又一此唤醒身为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随后,我们陆续参观了一比一仿制定远舰、海军公所以及东泓炮台等景点。返程时,海风再次吹过脸颊,刘公岛的海面平静了许多,夕阳的余辉洒在海面上,泛起金色的粼粼波光。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岛,我和女儿相视一笑,此刻,年轻的水兵正驻守海疆,先烈的英魂足以安心安息。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让英雄蒙屈、让人民受苦的晚清,而是日益强盛的盛世中华。此行的意义早已超越“参观”本身,那些刻在史料里的苦难、那些融入血脉的勇气与奋发,将永远激励我们这一代乃至后辈从强盛走向更大的强盛,守护这片先辈用生命捍卫的大好河山。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