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抖音用户“未来主义者联盟”发布了一段贾跃亭的讲话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这位乐视创始人回顾了当年与小米的竞争,并直言:“当时小米在我们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贾跃亭在视频中表示,乐视当年的崩塌并非由于产品、技术或用户不足,相反,他认为乐视在产品竞争力、技术创新及市场表现上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我们的产品极具竞争力,创造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技术,在用户端和市场端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他这样说道。
但曾经的辉煌并未持续。
2016年8月,乐视被曝出供应商资金问题,随后遭遇多家供应商集体讨债。同年11月,贾跃亭公开承认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乐视体系迅速陷入危机。
在沉寂多年后,2021年5月18日,乐视高调召开生态发布会,宣布智能生态回归与超级手机业务重启,试图重回大众视野。
这段视频再度勾起公众对乐视兴衰历程的记忆,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年资金链没有断裂,今天的乐视会是什么模样?
![]()
客观地说,2014-2016年那个时间点,乐视在几个关键战术层面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和攻击性。
小米在刚开始构筑“米家”生态链时,乐视就提出了更具野心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概念。
它试图用视频内容拉动电视和手机硬件,再用硬件用户反哺内容付费,这个逻辑在今天看来正是苹果、小米等巨头的核心模式。
在当时,这个概念极具颠覆性和吸引力。
于是,乐视超级电视以“两倍性能,一半价格”杀入市场,对传统电视行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也一度让小米电视倍感压力。
哪怕是手机领域,类似的策略也迅速帮乐视攫取了市场份额。这种“性价比”攻势,在用户端确实是“所向披靡”的。
而至于贾跃亭提到的“创造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技术”,可能指的是其在内容版权、UI系统、以及早期对电动车领域的布局上?说实话,是真大胆。
所以,仅从产品市场契合度 和概念创新上看,贾跃亭说“小米没有还手之力”好像还真不是完全虚妄的。小米当时确实面临乐视的猛烈冲击,需要认真应对。
然而,乐视的悲剧恰恰在于,贾跃亭将“战术上的成功”误判为“战略模式的胜利”,并由此产生了致命的幻觉。
他至少回避了3个核心问题。
第一,商业模式之间是有根本上的对立的。
小米模式是“硬件+互联网服务”。硬件追求极致的效率和可控的净利润(即便微利),其终极目标是获取用户,通过MIUI系统内的广告、游戏、金融等互联网服务实现持续的、高利润的现金流回血,这是一个现金流最终为“正”的模型。
而乐视模式,则是“烧钱换规模”。
硬件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每卖出一台电视或手机,都在产生巨大的现金流窟窿。这个窟窿理论上需要靠未来持续的内容付费和生态化反来填补。
问题的关键是,内容生产和生态拓展本身也是重资本投入,而持续下来,一个巨大的、自我强化的“现金流黑洞”就形成了。
第二个,是资金上的问题。
乐视完全依赖于其创始人“无与伦比”(坑蒙拐骗)的融资能力。它需要不断从一级市场、上市公司体系、乃至个人股权质押中获得新的“燃料”来填补不断扩大的现金流缺口。
一旦资本市场转冷,或故事的可信度受到质疑(如2016年资金链问题被曝光),整个大厦就会瞬间失去支撑。
相比之下,小米虽然在早期也依赖融资,但其模式内嵌了“自我造血”的基因(互联网服务),使其对融资的依赖性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更强。
第三,是贾跃亭自己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了。
一个时段内,贾跃亭同时开辟了电视、手机、体育、金融、汽车等七大生态,这要求的管理能力和资源协调能力是史诗级的。
乐视的团队是否跟得上老板的野心?事实证明,摊子铺得太大、太快,导致了严重的资源分散、管理失控和内部腐败。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牛而逼之的模式,是小米的生态链模式,通过投资和赋能,与合作伙伴风险共担,自身则聚焦于核心的手机业务和MIUI系统,管理上更聚焦,运营效率更高,后发扩张能力也就更强。
所以,在中国创业,我认为“好故事”不等于“好生意”。
乐视描绘了一个无比性感的未来,但其商业模式的底层数学逻辑是算不过账的。
无论故事多么动听,最终都必须回归到最基本的商业常识:你的现金流从哪里来?能否形成可持续的正向循环?
贾跃亭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煽动力的企业家,但他的野心超出了其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边界。
伟大的企业家不仅在于能看到多远,更在于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并据此规划节奏。
乐视的兴衰,是中国特定资本狂热时期的一个缩影。
它标志着那个仅靠宏大叙事和激进扩张就能获得巨额融资的时代开始退潮。市场开始更加看重企业的健康度、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小米的最终胜出,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精耕细作”模式对“野蛮增长”模式的胜利。
回到今天贾跃亭的言论上,我觉得,其实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过去战略的一种“坚持”和“辩护”。
他将失败归因于资金,而非模式本身。
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FF汽车上似乎又在重复相似的模式——用未来的梦想支撑当下的运营。
历史是否会重演?值得深思。
对于今天的创业者而言,乐视的故事依然极具警示价值: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时刻紧盯着脚下的现金流,因为那才是让你不至坠入深渊的生命线。
本文作者 | 七七爱吹牛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网络
编辑/出品 | 东针商略(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