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成就?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何?11月10日,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
以下记者用4组关键词,梳理了我省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令人振奋,更惠及你我。
高 稳步提高
5年增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太原+大同的经济体量
过去5年,我省的实力提高了吗?高在哪?
“十四五”时期,我省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陈磊用“一稳两高三突破”概括了发展成果。
“一稳”体现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据预测,我省GDP年均增速预计达到5%。
“两高”则表现为规上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1%、8.7%,高于GDP增速。
“三突破”包括:经济总量相继跨越2万亿元、2.5万亿元大关,5年增量预计超过75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太原+大同的经济体量;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发展水平;创新体系效能持续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0年增长5倍,全省创新能力排名取得“十二五”以来的最好名次。
这些数据印证了我省实力的提升。
实力提升,得益于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省属煤炭企业专业化重组基本完成,太原、大同、运城等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改革试验区带动电商交易额增长61%,23条中欧(亚)班列通达16个国家,晋冀鲁豫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加快布局建设……
与此同时,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实力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我省消费品市场回升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我省居民消费年均增幅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强 做大做强
建设“山西经济大脑”,支撑精准施策
“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的发展势头如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韶欣表示,“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省累计实施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超2000个,完成投资超万亿。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514亿、超长期特别国债207亿,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2626亿,支持了一批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的重点项目。
雄忻高铁、古贤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有序推进,集大原高铁、瓦日铁路、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重要民生项目建成使用,也有力支撑了全省高质量发展。
投资与消费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加速形成,已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显著利好。在杨韶欣看来,有效投资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消费增长,而市场消费的扩大又反过来引领和带动更多投资。
一个突出的例证是,截至2024年底,我省已建成9.5万台公共充电桩。这些基础设施的有力布局,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目前,全省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达约98.28万辆,是“十三五”末的7.9倍。这一生动实践,正是投资与消费协同发力格局日益增强的体现。
绿 绿水青山
“山西好风光”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让美丽山西建设结出丰硕果实,一幅“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
“水更清”的背后,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强力推进与显著成效。随着该工程大部分项目完工并发挥效益,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高达94.7%,成为水质改善的有力印证。曾经“汾河入黄口,浊浪翻涌”的景象已成历史,2024年,汾河入黄河口水质首次跃升至Ⅲ类,再现“鸥鹭齐飞”的诗意美景。
“山更绿”的成就,源于我省深入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决心与行动。持续的国土绿化行动,使得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首位,三晋大地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天更蓝”则是全省上下协同治理、久久为功的结果。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实现令人振奋的“七连降”,标志着蓝天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其中,PM10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山西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态“高颜值”离不开发展“高质量”的支撑。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闫中立表示,“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强化节能降碳,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数据显示,“十四五”前四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6.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降幅位居全国前列。绿色,正日益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强劲动能。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一级能效家电市场占比显著提升,节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截至2024年底,公共充电桩桩车比达到1∶7,基本满足全省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充电便利性大幅提升;城镇新增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太原市公交车绿色车辆比例已达100%,近万辆出租车实现纯电动化……
陈磊坚信,当大家漫步于汾河畔、徜徉于两山上,必能深切体会到,“山西好风光”正焕发勃勃生机。
实 成果更实
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
“十四五”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实打实地转化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陈磊表示,“十四五”期间,每年将8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在这一有力支撑下,人均预期寿命等8项民生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其中5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各项民生工作中,我省将稳就业、促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92.8万人,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经济增速。
在筑牢就业民生之基的同时,我省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医疗方面,我省建成4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病人外转率平均下降90%,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教育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66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持续上调。
此外,我省还在“一老一小”服务上实现“两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实现普惠托育补贴全覆盖,并率先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民生关怀更加精准可感。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迈向更高水平,可以从三个关键数字看出成效:一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2.53%提升至2024年的66.32%,增幅居全国前列;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5降至2.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十四五”以来,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发放劳务报酬达3.8亿元,为“十三五”时期的3倍,在拉动就业、促进共富方面成效显著。记者 梁耀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