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是个负担”:当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活着小北妈妈发现儿子总在饭后抢着洗碗,洗到手指发白也不停。直到有天听到他喃喃自语:“多干点活,是不是就能少讨厌我一点...”她这才惊觉,孩子的“懂事”背后,藏着“我不配被爱”的绝望。在西安千岛教育的咨询室里,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作业本边缘常被橡皮擦破,就像反复擦除的还有自我价值。
![]()
病耻感的三种声音
1.愧疚型独白“爸妈为我花这么多钱治疗,我却好不起来”“看到妈妈的白发,觉得自己是罪人”“如果我没生病,家里气氛不会这么糟”案例:少女每次咨询后都给父母写欠条,列着“耽误工作时间200元”,藏在数学书夹层。
2. 效能感丧失“连起床都做不到,不是废物是什么”“别人在刷题,我在刷眼泪”“我就像个坏掉的手机,修都浪费钱”
3. 关系中的自我贬斥拒绝礼物:“我不配穿新衣服”回避关心:“别对我好,我还不起”提前告别:“你们要是没有我就轻松了”
那些隐秘的自我惩罚
•故意考砸来验证“果然很垃圾”
•用指甲掐手心保持“清醒”
•在社交软件发“我很好”后吞药
如何拆解负担感的三重枷锁
1. 对愧疚感:把“成本”变“投资”不说:“为你我们花了多少”改说:“谢谢你愿意让我们陪你战斗”案例:父亲把药费单改成“勇气基金收据”,写着:“今日投资:给孩子多一份希望”
2. 对无能感:重建“微价值”
•让孩子教老人用手机(被需要感)
•照顾阳台植物(掌控感)
•给流浪猫取名(联结感)
3. 对关系恐惧:创造“无条件时刻”妈妈每周带儿子去街角咖啡馆,规则是:
•不聊学习病情
•可以各自发呆
•点的热巧克力必须喝完
三个月后,孩子突然说:“妈,要是哪天我好了,还能来喝巧克力吗?”最有力的解药:重构“存在即价值”那个曾觉得自己是家庭负担的女孩,生日时收到父母送的树苗。父亲说:“它不用开花结果,在这站着,我们就高兴。”女孩在日记写:“原来我活着本身,就是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