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越南中部地区遭遇历史罕见暴雨,引发的洪水直接造成47人死亡、8人失踪,1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凭空蒸发。
![]()
电视画面里,民众骑着摩托车在齐腰深的泥水中艰难前行,有的人为了抢救家中财物,在洪水里浸泡数小时。
这场灾难让不少人疑惑,越南明明紧邻中国,中国在防洪救灾和城市规划上的成熟经验就在眼前,为何越南偏偏要走上一条自毁前程的路?
填湖造地的疯狂
越南的洪水之灾,真算不上纯粹的天灾。
河内和胡志明市这两座城市,住着全国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本来建在河流三角洲上,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天然防洪区。
![]()
这些湖泊池塘就像城市的“蓄水池”,暴雨来袭时能分流雨水,可越南偏偏要把这些保命的设施亲手毁掉。
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填湖造地就成了越南城市化的“标配操作”。
河内市中心近三分之二的湖泊被填平,换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
![]()
本来想吐槽这种短视行为,后来发现这种疯狂还在延续,前些年又有相当于285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水域消失。
菜贩邓顺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她眼睁睁看着家门口的池塘被开发商填平盖楼,从此之后,每到雨季,家里就会被洪水淹到膝盖,辛苦进的蔬菜全泡烂在水里。
城市里的天然调蓄能力没了,老旧的排水系统又扛不住压力。
这些殖民时期留下的设施,本来就已经老化,面对极端暴雨根本不堪一击,很快就全面瘫痪。
![]()
红河的大堤也被折腾得够呛,在洪水的冲击下几近崩溃。
如此看来,越南这场14亿美元的损失,更像是对多年来生态破坏的一次集中清算。
中国经验就在隔壁
越南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洪水过后,政府承诺2030年前投入60亿美元用于防洪,还提出要学习“海绵城市”的理念。
![]()
可这笔钱对于几十年积累的生态欠账来说,怕是杯水车薪。
更关键的是,海绵城市建设从来不是简单的修修堤坝、挖挖蓄水池,核心是要改变“重开发、轻生态”的发展逻辑。
中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已经走了很远,深圳光明区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吸水、存水、净水。
遇到暴雨时,雨水不会直接漫到街道上,而是被这些设施储存起来,既减少了内涝,又能回收利用。
![]()
还有长江流域的治理,通过全流域统筹规划,结合数字技术精准调度洪水,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
这些经验对越南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技术难题,地理距离上更是近在咫尺。
可越南偏偏学不会,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琢磨。
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绑架了城市规划,他们眼里只有利润,根本不会考虑生态保护。
![]()
有媒体曝光,越南不少高端小区在建设时,不仅填湖造地,还拒绝接入市政排水系统,完全把生态安全抛在脑后。
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缺位和政策惯性很难扭转。
长期以来,越南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环保法规形同虚设。
早前有环保组织多次发出生态风险预警,但真正落实的整改措施少得可怜。
![]()
更让人无奈的是,一些防洪工程还存在腐败问题,承包商为了省钱偷工减料,导致堤坝质量不达标,遇到洪水自然不堪一击。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越南还曾借鉴过新加坡、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但都只是学到了表面。
新加坡拆除混凝土运河,用绿化河岸提升调蓄能力,核心是城市规划的长远眼光;班加罗尔因为填湖导致内涝频发,后来痛定思痛保护湖泊,这是对错误的及时纠正。
这些案例和中国的经验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要敬畏自然、统筹发展。
![]()
毫无疑问,越南2045年跻身富裕国家的梦想是美好的,但如果继续抱着“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这个梦想只会被一次次洪水冲刷得支离破碎。
14亿美元的损失已经敲响了警钟,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中国的经验已经证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
越南真正该学的,不是简单复制几个海绵城市的项目,而是要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缚,建立起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
如果始终摆脱不了“水泥枷锁”,就算投入再多资金,下一场暴雨来临时,城市依然会陷入一片汪洋。
隔壁的中国已经把作业摆在了面前,关键就看越南有没有决心去抄、会不会抄。
毕竟,自然不会给太多试错的机会,再这样下去,损失的可能就不只是14亿美元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